名义夫妻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名义夫妻第31部分阅读
    。那些地方房租便宜,一间房一个月的房租也就几十块钱。至于本地人,到处是自建房、联建房,还有单位分的房子,哪来大量需求?如果说是外地人来炒房,舟城、临湖的房价又不高,轮得到霍海吗?现在买房需要全额付款,炒房的结果只会象南方那样,形成一个快速破灭的泡沫。

    不少人婉转地向林原和表达了不希望由投资商来开发的意见。尤其是一些老干部。林原和明白这其中的大部份人出于公心,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利益瓜葛在这里面。但他不相信背后挑事的人会出于公心。如果不是感觉到切身利益受到影响,背后的人会那么起劲?

    和往常一样,一旦工作上有什么难事的时候,他第一个就会想到自己的名义老丈人。他去了赵世成的甲鱼塘,意外地碰到了正在那里和赵世成聊天的韩长风。

    “韩主任,你来怎么不通知我们一声?好歹你也是省里领导。”林原和道。

    “我算哪门子的省里领导?再说了,我都退休好几年了。”韩长风道,“我这次来,是上亲戚家串门的。”

    林原和有点疑惑。亲戚?难道自己的这位名义老丈人跟韩长风还是亲戚?那怎么从没听他说起过?

    “小赵……”韩长风刚开口,可能觉得在赵世成的女婿前这么称呼他不太合适,就改了口。“世成是我小儿媳的本家叔叔。你说,我们是不是亲戚?”

    林原和点了点头。没错,是亲戚。但这个亲戚实在有点远。往少了算,他小儿媳的本家叔叔伯伯至少有好几十人。林原和去过霍宁,知道赵世成家族的庞大,人员的众多。

    林原和把围绕旧城改造的意见分歧说了一下。

    韩长风听后道:“你们这个做法挺好,为什么反对意见那么强烈?就因为那些老干部?不用太在意他们。别以为他们的觉悟有多高。他们还不如那些普通群众呢!为几十块、几百块钱,他们宁可给人当枪使。要放在过去,他们早就被清理出党了。”

    退休后的韩长风,说话有些毫无忌惮。

    赵世成想了想道:“你们这样的做法,本地一些人占不到便宜了。他们当然会有怨言。原和,你去了解一下和兴综合市场招商的过程,就明白这里的水有多深。”

    林原和点了点。他这位名义老丈人在关键问题上往往惜字如金,但针对性很强。

    “小林,工作上要大胆一点,别缩头缩脚的!”韩长风在旁道。

    林原和离开了赵世成的甲鱼塘。他想请韩长风吃个饭,但韩长风拒绝了:“你们工作忙,就不麻烦你们了。我就在世成这里坐一会,下午就去苑湖。”

    和兴综合市场是五年前建的。现在已经成了霍海唯一的大型综合市场。里面有小商品、服装、鞋帽、副食品等,非常齐全。林原和回到办公室后,找来了金海涛。和兴市场建造的时候,他还是城建局的副局长,应该清楚情况。

    “和兴市场刚开始招商的时候,情况很差。本地商户没几个,外地商户没人愿意来。县里就出台了政策,发动大家卖商铺。不管是谁,能卖出商铺的,就给奖励。这样一来,情况好了起来。但当时有一批人,先跟县里签了协议,低价买进一大批商铺,然后自己慢慢卖。县里当时也没意见。但他们签了协议后,只付了很少一点钱,都是等到商铺卖出去后才一点点交给县里。县里本想快点回笼资金,结果这个目的没达到。”金海涛道。

    “那县里就没强制执行协议?或者干脆废除协议?”林原和有些不解。这种明显“刨地皮”的事情,县里就没办法?

    “这些人中,有私人,都是一些干部子弟,但很少。最多的是各个机关、事业单位的‘三产’。那些单位都指望从这里赚钱给单位发奖金呢。县里很难下这个决心。”金海涛苦笑道。

    明白了。这是典型的下面绑架上面。各个单位要解决自己的奖金,这样一个做法也很正常。公对公的事情,谁还能怎么着?当初化肥厂的小金库,如果不是只给领导发“奖金”,而是给全厂职工搞奖金福利的话,最多是一件极其轻微的违反财经纪律事件,绝不会闹出这么大的事来。

    林原和知道这个局面该怎么打破——那就是拆迁户愿意搬迁。他相信,这些人可以蛊惑老百姓,但老百姓未必会和他们一起走。

    林原和拿起了旧城改造的拆迁草案,仔细研究了三天。

    他改了几条。(1)房改房、公房住户原拆原还后,5年内不得上市交易。他估计,五年后新区就会成气候,到时候旧城区未必能吸引多少人。(2)现金补偿和实物补偿只能选其中一项。不能又拿现金,又拿房子。(3)商铺按照严格的拆一还一,超过部份的面积就按3800的“市场价”付款。(4)住房每户按880的优惠价购房面积只给10平方,超过部份就按2500的“市场价”付款。至于这个市场价,那只是按照周边县市的价格参考来的,肯定有虚高。他相信,拆迁户拿到房子后,近几年内很难卖到这个价格。

    改完后,他把草案送到了县长郑新民处。

    第八十五章 平衡

    郑新民看着办公桌上林原和修改后的拆迁补偿草案,陷入了深思。

    郑新民也很纳闷,看着挺好的事情,怎么一下子陷入了这个僵局?他很想自己把这个事情处理完善,而不借助林原和的力量。他比林原和大了七岁,离四十只有四年。如果不能在四十以前上了副厅,那他以后的仕途之路就会比较暗淡。他来到霍海,不仅想增加点任职资历,还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他在林原和现在这个年纪的时候,早已是财政厅的实职副处长了。等到了三十岁,他已经是处长。而林原和想在三十岁升到实职处级,目前看来,基本不可能。在这点上说,林原和升官并不算快。但林原和从省里外放的时候,居然直接上了常务副,这让他有点惊讶。县里的常务副这个位置并不好占。当得了一二把手,未必能当好常务副——干多了,越权;干少了,没尽职。赵子豪能把林原和放在常务副的位置上,应该有点冒险。在郑新民看来,还不如一个副书记的职位来得保险。

    到霍海上任后,他一直在观察着林原和。最初的时候,他认为林原和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应该跟他一样。从自己的观察中,他也得到了初步的印证。林原和果然是个典型的省直机关干部,不会忤逆上级的意图,和霍海本地的那些老油条有天壤之别。工作的时候规规矩矩,不会轻易越权。作为他的常务副,林原和是称职的。而林原和主管的企业改制工作,也很有进展。郑新民对林原和,基本上还是满意的。尤其是林原和在县里没有什么明显的站队现象,这更让他觉得庆幸。

    但县化肥厂的案子,让郑新民意识到,他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常务副。在陈伟民、林原和提名金海涛的时候,他甚至有了一种绝望——林原和跟陈伟民联手了。常务副本就分了县长手里最大的权——财权,如果再和县委一把手联手,他绝没有什么好日子过。没想到,接下来林原和又规规矩矩了。当他提出提前上马南北大道工程的时候,林原和没提反对意见,只是尽力在拆东墙补西墙。这套做法,对他这个从财政口子上出来的人来说,简直是小儿科。他没有对具体事务多些关心——他现在已经是县长了,不能太关注于这些小事。

    林原和艰难地完成了自己的意图。而且,还试图通过旧城改造,为县里筹集一批资金。如果这个设想能实现的话,他在霍海的任上,能有一个非常亮眼的政绩。他把招商的工作交给林原和去办,因为他认为他自己完成拆迁方案和动员工作,应该比林原和的招商工作更容易些。可事实上林原和很快完成了任务,速度快得让他有点瞠目结舌。当然,这里运气的成份很大。而他自己,却在拆迁事情上遇到了不小的挫折。他明白,有很大一批人认为政府在这个旧城改造过程中,“赚钱”太多了,应该多让利于“老百姓”。可旧城改造本就是一举三得的事情——旧城可以旧貌换新颜;新区可以繁华起来;最关键的,能够整出两条县内交通大动脉的资金来。至于说让利于老百姓,这也只是说说罢了。不管怎么做,只有少数人能得到好处,大部份的普通百姓所得有限——这钱与其让少数人赚了,还不如修公路呢!这也是他支持林原和设想的缘故。

    刚才看了林原和修改的几条意见,他明白这其中的含义。不就是想赖在旧城多占点便宜吗?那好,想占便宜,那就要自己多淘点钱。而且房子在五年内不能买卖,杜绝了在这捞一把的可能。补偿方案只能选一种,更不让大家有空余的钱来炒作。绝大多数人在这份方案下,搬迁的心思更多一些。困扰他好些天的事情,就被林原和这么轻易化解了。他有些嫉妒起林原和了。

    他想了很久,实在挑不出林原和什么大毛病,只能给自己安慰了句:“端正心态。下属的成绩也是领导的成绩。”

    他拿起了林原和修改后的草案,跟陈伟民联系了一下,就去了陈伟民的办公室。

    林原和平时非常注意。他一般不会就政府的具体事务直接越过郑新民跟陈伟民汇报,除非陈伟民有直接要求。几个月的班子磨合下来,三个人彼此都已经心照不宣。在经济方面,县里权力最大的三个人,如今已经构成了一种平衡。

    郑新民刚来的时候,陈伟民还希望林原和能象过去主持县政府工作的时候那样,大事小事直接跟他汇报。甚至,在副县长提名上,他采纳了林原和的意见。但林原和也就在那一次提了名,在以后的人事安排上基本不再提出自己的意见。陈伟民当时也有些纳闷,难道林原和的权力欲不强吗?但他立即把这个想法抛到了脑后。到了这个位子的干部,怎么可能权力欲不强?林原和只是比较能克制自己罢了。

    接下去的一段时间,等陈伟民深入了解了本地干部的情况之后,明白了林原和的用意——他不希望他们三个主要的外来干部之间发生冲突,甚至连官场上常见的站队都尽可能避免——本地的“老油子”实在太多!如果一二把手之间的正常分歧不能模糊化,那就会给很多人有机可趁。这跟金海华和刘向民搭档的时候不一样。那时候刘向民本来就是本地干部的一面旗帜,金海华则是典型的外来干部。两人之间就是有什么分歧,下面人也没空子好钻——形势太明朗了。

    陈伟民不知道郑新民有没有理解林原和的意图。但他轻易不会去插手政府的具体事务了。即使在干部安排上,也常会征求郑新民的意见。郑新民在这点上也很谨慎,表态、提名很少。这也许跟他来的时间稍短有关。但不管怎样,目前书记、县长、常务副之间的关系还比较融合,几个人似乎进入了“蜜月期”。

    经过几个不同场合的讨论之后,正式的拆迁补偿方案按照林原和修改后的意见确定了下来。再次调查的时候,选择搬去新区的人显著增多。现在,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住户选择了原拆原还。林原和松了口气,如果只有三分之一的话,项目的收益也不算太差,可以启动了。而且他估计,等正式签署拆迁协议的时候,肯定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搬迁。如果有超过八成的人选择搬迁到新区,解决两条交通要道的资金就绰绰有余。

    很快,和投资商的正式协议签署了。连已经进行的那一部分改建项目,也“卖”给了张裘二人。拆迁动员工作也开始了。情况比预想的要好得多——第一批签拆迁协议的人中,近九成选择了搬迁。投资商的资金也在陆续到位。林原和没有再多关心这些事情。在旧城改造和交通建设上,是由郑新民亲自主抓这两项工作,金海涛协助。林原和的任务就是保证资金的顺畅。但只要旧城改造动迁工作顺利,资金就不是问题。归根结底,旧城改造,就是利用目前旧城和新区的地价之差,为政府筹集资金。在这个过程中,旧城居民换到了新的大房子,开发商赚到了钱,县政府拿到了两条交通干线的建设资金。只是县里一部份有能量的人和单位,本以为能分到一杯羹,可现在只能喝到一点汤汁——最多只能赚点辛苦钱。他们原以为凭着关系能大赚一票,可是现在这大头让投资商拿走了。他们痛恨自己资金实力太弱的同时,也痛恨郑新民、林原和那么早就启动了工程项目——如果能等上几年的话,县里就有能力自己开发了,到时候能赚钱的就是他们。

    林原和抽了个时间向赵子豪汇报了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对林原和能找到投资商来进行旧城改造,赵子豪有些意外。这种方式在省城、市里不奇怪,但在县一级,尤其是投资规模这么大的,就临湖全市来说,还是第一次。

    “旧城改造、新区建设,附带县内两条交通干线的建设,这一揽子方案很好。看来,别的县区应该跟你们取取经。”赵子豪笑着道。

    “千万别!赵书记,等我们完成差不多的时候他们再来吧。霍海的地里位置比不上其他县市,可别让他们抢了我们的项目。”林原和赶紧道。县城的改造可以给大家看,但九里桥林原和还要藏着掖着。周围几个县都有一两个这样的小镇。如果让被人抢了先,那就麻烦了。将来游客先分流去了其它县,那就会一步晚,步步晚。

    “哦,还有什么项目要上?”赵子豪问道。

    林原和只好把九里桥的事情也汇报了一下。

    “这个想法挺好。苑湖已经有了这样的古镇旅游景点,我们临湖还没有。你们可能又是第一个。”赵子豪道。

    “我去看过周围几个县的那些保留较好的古镇。九里桥的条件不算太好。但是随着马前山的开发进程加快,我们县将来就会形成马前山、县城、九里桥三个比较大的旅游景区。”林原和解释道。

    “好,你们放手去做吧。市里没钱,可以给你们政策。”赵子豪道。

    “谢谢赵书记的支持。”林原和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丝毫不以为然。市里还能有什么政策可以给我们?霍海的干部胆子大得很,土政策多的是。真要市里给什么政策,估计那时黄花菜都凉了。

    林原和从赵子豪那里出来,照例去看了一下秦人杰和刘夏铭。

    秦人杰见了他的面就开玩笑道:“听说你们小两口是县里的模范夫妻?”

    “别人瞎起哄。”林原和笑道。秦人杰在他面前,一点也不像个组织部长。

    “这是好事!干部家庭和睦,夫妻恩爱,这可是好事!”秦人杰笑着道。

    林原和、赵涵这对恩爱“夫妻”如今也是声名远扬。以前不过是在县机关传传。现在可好,都传到市里了。放在几个月前的两人身上,两人会觉得压力很大。可是现在,两人也有点美滋滋了。

    在刘夏铭这里,林原和叹着气道:“刘书记,我这次的旧城改造方案,又得罪了很多人。”

    “干工作总会得罪一批人的。除非不干事!”刘夏铭道,“交通和城建,是腐败案的高发地。你自己要多留点心。”

    林原和点了点头,说了声“谢谢”。这句谢谢,他是发自内心的——刘夏铭平时更关心他。

    突然,刘夏铭看到了他手上带着的“浪琴”表,道:“你这块表不会是别人送的吧?这表差不多值个万儿八千。”

    “赵涵送的。”林原和道。

    刘夏铭笑了,道:“夫妻之间还说送?你们两人……算了,不说了。”

    出了刘夏铭的办公室,林原和还觉得奇怪,难道夫妻之间给对方买东西就不说送吗?

    赵涵也开始忙起来了。甚至比林原和还要忙——全省教育普查组终于来到了霍海。赵涵需要陪同工作组到每个乡村去做普查。有时候连续好几天都不会回家。没有赵涵在家的日子,林原和把业余时间全消耗在折腾电脑上。现在,他对95和lux都已非常熟悉了。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他的充电计划总算完成了。

    第八十六章 闲话经济

    两个开发商的动作很快。协议签署后不到两个星期,项目部就先后入住到了霍海。张明德、裘大明还联合成立了一家公司——宏明公司,专门从事在霍海的两个项目开发。本地的、临湖的几家建筑企业,也开始频频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