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营我的青春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我的军营我的青春第2部分阅读
    大,对我后来能在部队有所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次的谈话,处长除了给我和张银喜、施土水提要求,还把教导队的基本情况也和我们一一的做了介绍,特别是赵队长的情况,处长介绍的更为详细和具体。赵队长他就是我们测报组郭组长的前任,是我们测报组的老组长,二个月前,和郭组长是一个命令,刚被任命到军区气象教导队当队长。赵队长还是我的江苏老乡,他是江苏江阴人,五八年入伍,老报务员,参加过六三年的全军大比武,取得了总成绩第八名。处长要求我们几个到教导队后,一定要向赵队长学习,以他为榜样。可我们刚下的车,才到了没一会儿,赵队长这个时候就喊我,会是什么事呢?赵队长又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我在头脑里快速地猜想着。

    我的宿舍到队部没有几步路,中间就隔着一排教室。“报告!”当我忐忑不安地立正站在队部门口时,却看到里面四个队干部正围坐在一张小方桌前,四个队干部正举着酒杯喝的热火朝天。刚把我们接回来的陈副队长也在其中。我正不知如何是好,对着门坐着的看上去很精干的那位干部马上就喊了:“是小江,江建军吧?快进来,我们一会再说事啊,先来帮我扫他们一圈,这几个湖南佬欺在我一个呢!”我这人从小性格外向自来熟,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也好,一听赵队长喊我也不是为了什么特别的事,心先放下了。再想,这可是第一天到教导队,这也该算是队领导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还用得着再说别的,我端起赵队长的酒杯,按照赵队长的指点,就挨着个儿,陈副队长、李指导员、刘教员,那是菜没吃一口,一人一杯,把那原本已快见瓶底的酒就全都搞完了。我着实是趁机过了一把酒瘾,赵队长在旁边乐的直说:“看你们几个湖南佬还有什么话说!小江行,不错!”可我发现,李指导员看我的眼神不对了:“这哪像是新兵?”也可能就是这次酒喝的,后来我不管训练成绩多好,平时表现多优秀,李指导员都很少表扬我。

    陈副队长喊来了炊事员收拾桌子。赵队长告诉我,处长在昨天就打了电话来,介绍了我们三个人的情况。赵队长在问了组里现在的状况后跟我说,于班长、李丽、郝庆秀几个报务员都是他在测报组当组长时带出来的,这几个人都是干部子女,尤其那李丽的爸爸还是军里邹副政委的战友,是江西省委管宣传的领导。

    我离开队部时,开晚饭的哨声也吹响了。晚上无事,可在半夜里,赵队长搞了我们一次紧急集合。

    第十五章教导队(四)

    漆黑的夜,除了脚下的山路,还隐隐的,别的什么也看不见。寂静的山,没有一点点的声息。逶延盘旋于山底的山路,不见了来往的车辆。白天也很少见到的为生计而奔波的山里人,此刻也早就没有了踪影。在这天寒地冻的夜里,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除了我们这帮年轻的士兵,还在高一脚低一脚的奔跑,再也没有了别的。就连远处那散布于教导队四周的山脚下的小村落,也找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山村也和这夜一样,已然是睡着了。

    因为有过了三十天的新兵连的集中训练,我在心里,对半夜里的紧急集合,对早晨一起床就跑步出早操走队列,已经没有了刚当兵时的那种抵触和惧怕,反倒有了老兵才会有的自然和从容。只把它看作是自己部队生活中每天必有的内容,只是根据忽然响起的哨声,去完成那哨声规定的过程。我和战友们一起,跟随哨的声音集合,跟随哨的声音解散。也就是在这起起落落的哨声中,我的气象教导队的学习和训练生活,紧张有序地开始了。

    我这一届的气象教导队,分气象报务,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探测三个专业。我学的是气象报务,是这三个专业中学习难度最大的。气象报务员和普通的通信报务员相比,差别很大。普通的通信报务员听到的信号是短码,是报务员用手发出的,速度相对较慢。而气象报务员听到的信号是长码,是专用的发报机发出的,速度相对较快。普通的通信报务员又收报又发报,而气象报务员只收报不用发报。普通的通信报务员只是把听到的短码信号抄写到抄报纸上,不需要译出来,会有专门的译电员。而气象报务员则要把听到的长码信号,根据先后顺序,马上就译成数字和符号,填写到天气图上标定的城市代码上。要用十个月的时间,才能基本掌握报务员的基本技能,可见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听教员们说,报务员的淘汰率也是这三个专业中淘汰率最高的。

    以赵队长为首的教学班子,为了圆满完成我们这一届学员的学习和训练任务,为我们制定了详尽的学习和训练大纲。教员们每天都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并不分课内课外,不分白天晚上的给我们进行辅导。我和所有的学员,也都像自己开学时写出的决心书那样,不畏难,不怕苦,用实际行动,用艰苦卓越的不懈努力,换取了一个又一个好的训练成绩。也许是处长的“要全力争第一”的话在起作用,也许是教导队开学典礼上赵队长“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动员教育在起作用,也许是爸爸妈妈临行前的千叮咛万嘱咐在起作用,我的训练成绩在所有参学的学员中,一直名列前茅。

    第十六章教导队(五)

    从我开始记事,到上小学读高中,家里一直都是粮食不够吃。在我临参军前,我们兄弟四个一个妹妹,都在上学,都到了长身体的年龄,可家里每月的计划总是吃不到月底。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想不出别的办法,总是到粮站和熟人商量,求人家帮忙,提前支取出下个月的计划。父亲则是想着,怎么从部队农场多买些农场自己生产的粮食回来。参军入伍后,虽说能吃饱肚子了,不必再去担心什么粮食计划,可部队的状况,真的也不比家里好多少。

    在教导队学习和训练期间,几乎每天都会遇上在新兵连也经常会发生的饭不够吃的事情。好些人还没吃饱,那木桶里的饭就已经没有了,食堂炊事员只好再淘米,再做,没有吃饱的学员就拿着碗在旁边干等着。我的头脑还是算灵活点的,在有了几次等的经历后,就每次先打个半碗饭,抓紧吃完了,再装个满满的一碗慢慢吃,这样就不用再担心伙房煮的饭是够还是不够了。

    不知道是担心新兵学员太能吃,造成粮食不够吃,伙食费超支,还是真的像赵队长在开学典礼上说的,是为了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每个星期天,教导队的食堂都只做早晚两顿饭。这种事,我在新兵连的训练中没有碰到过。开始几次还能硬撑着,后来顶不住了,饿的难受,就到总队的军人服务社买些饼干点心,或者到附近村里,跟老乡买点山上产的板粟来充饥。那时,我每月的津贴费只有六元,其中的大部分就都用在这儿了。

    为了节约伙食费开支,从开学之初,教导队的领导们,就会在正课之余,利用一切时间,带着我们搞副业劳动,开荒种地,种各种蔬菜。李指导员在给我们做开荒种地的动员教育时说:这是培养我们学习延安精神,学习南泥湾精神。是用实际行动,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是用实际行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我从小没有正经干过农活,可那会儿,南瓜、冬瓜、茄子、四季豆我都跟着种过。队领导们还利用星期天,带我们进过一次山,砍木头。一百多号人,天刚亮就吃过早饭上山了。都带了工具,没有带干粮,按照教导队的惯例,星期天是没有中饭的。一天的强体力劳动,只靠军用水壶的一壶水。到快天黑了才往回赶,所有的战友都是又饿又累。可每个人的肩膀上,都至少扛了一根又长又粗的杂树回来,把那伙房门口的空地都堆满了。

    地处深山,远离城市的教导队,生活非常艰苦。可我们的学习和训练任务非常繁重,我和战友们没有时间去多想别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心里只盼望着能早日学成,离开这里时,有一个好的成绩。

    正文 第十七章至二十章

    辣文 更新时间:2011-12-20 15:01:56 本章字数:4591

    第十七章教导队(六)

    这一届的教导队,和我来自同一座城市的学员有二十多人,可从市区来的就我和苏强、肖毅三人。他们俩和我一样,也是报务班的学员。肖毅的训练成绩和我不相上下,而苏强不知是怎么回事,每次的考核成绩,都是勉强及格。像苏强这样的情况,全班还有好几个,教员在为他们做原因分析时说,是他们的书写速度跟不上和信号概念不强造成的。从开学起,我和苏强一直相处的很好,我们都喜欢打蓝球,常在一起玩,星期天的中午,也经常在一起解决饥饿问题,在训练上我没少帮他,他也蛮努力,可不知为什么,总是没什么效果。

    在教导队开学后的第三个月,春暖花开了,龙虎山重新披上了绿色,我们的训练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每天早晨,别的人还睡着,我就起来了,反复地背电码,默记城市代码。中午也很少休息,练习抄报。我那时会经常牙疼,也不到卫生队看,忍着,疼狠了就含口凉水,总是怕耽误时间,会影响了训练成绩。可就是这个时候,总队领导却抓了我们一个大公差。让我们各个教导队,每天都抽出二个小时,带人到总队挖游泳池。总队领导在开工动员时说:这是为了进一步增添部队文化娱乐生活的内容,也是用实际行动响应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这欠下的两个小时的训练课程,就只能在每天的晚上补回来。我们整整挖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把摊派给我们的土方任务完成了。那活儿就跟农村搞水利挑河工一样,非常累人,才开春的天,可不用一会儿功夫,里面的衣服就全湿了。可所有的学员都像上足了劲的发条,一个个争先恐后,从头到尾也没人喊累。

    在教导队那么长时间,我不怕训练苦,不怕公差勤务累,样样都走在前面。可说实在话,那会儿也有我怕的,就是夜里那两小时的岗。要说当兵的站岗,应该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可我到教导队之前没有站过岗。新兵连集训时不用我们站岗,那儿有专职的军部警卫连。可教导队的情况不同了,这儿是深山,还没个院子,更没有专职站岗的。白天上课不要求站岗,可晚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的六点,必须要有人站岗,二小时一班,全体学员轮着来。在夜里,整个教导队只有队部的走廊有一盏灯,营区的四周都是漆黑一片。队部走廊的墙上有一个挂钟,可在深夜,那不停的嘀嗒声,听了真让人心里直发毛。我们站岗要求是流动岗,要不停地查看营区,看前后左右有没有情况。可那个时候,只要轮到我上岗,几乎都是紧背着枪,在连部的走廊前来回地走来走去,不时地盯着那挂钟,恨不得它能走的快些。新兵怕站岗,这话说的真是一点没错!

    第十八章教导队(七)

    当时光老人的脚步陪伴着我们艰辛地走到这年的九月底,眼看着国庆节就要到来时,我和战友们已经用八个月的时间全部完成了大纲上十个月的训练计划。赵队长和李指导员在向总队领导和军区业务部门请示报告后,安排我们进行十天的巩固训练,每天的早上填一张八点天气图,下午填一张十四点天气图,填结束了就交换校对,统计成绩。赵队长并且说了,将把这二十张图的平均成绩,作为我们总的学习和训练成绩,通报给我们各自的单位。所有的学员虽然早已是回心似箭,可听赵队长的这么一说,全都不敢再有一点松懈和马虎,又都全身心地投入了这最后的冲刺拼搏。

    过完国庆节,教导队进行了大纲里的最后一项,举行结业典礼。赵队长在典礼上做总结讲话,李指导员宣读受到表彰的优秀学员名单,我和张银喜、施土水都名列其中。

    在教导队学习和训练的日子里,要说我和张银喜、施土水,其实都是先进人物,都是队领导们经常表扬的对象。我的训练成绩那是有目共睹的,自始至终都是名列前茅,赵队长只要讲话,准保要表扬我。而李指导员在开会时,总会表扬张银喜,还反复地强调,要求我们全体学员向他学习。这张银喜也真是不简单,自教导队开学,他每天晚上熄灯后,都坚持在被窝里开着手电筒学两段毛选。我们全队的学员为了学习他,就都跑到总队的军人服务社买手电筒,都在熄灯后在被窝里学两篇毛选后再睡觉。施土水则是陈副队长经常表扬的对象,那菜地劳动和做好人好事,施土水是全队最棒的。

    教导队的艰苦而且紧张的学习和训练生活终于结束了。在鹰潭火车站,当赵队长和李指导员把我们分别送上返回的列车,并一一地和我们握手道别时,我看得出来,所有的战友,他们的心情和我是一样的,除了恋恋不舍,就是发自内心的深切感谢。

    在这一届的学员中,我被评为训练标兵,张银喜是学毛选标兵,而施土水是做好人好事的标兵。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和张银喜、施土水三人,都没有辜负处长临行前“要全力争第一”的要求。

    列车拉响了汽笛,再见了龙虎山,再见了所有气象教导队的战友们,再见了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列车在加速。我和张银喜、施土水都紧盯着车窗外那渐渐远去的龙虎山的山影。

    第十九章返回(一)

    还是于班长到火车站接的我们。时隔八个月,我们三个走时还一窍不通的新兵,学成回来了。我们又回到了这座城市,又回到了军部大院,而且都已经比较好的掌握了本职工作的业务技能。我还清楚的记得,在我刚到测报组时,在新兵连集训期间,于班长有好几次拿着耳机,让我听那耳机里面的声音,当时我什么也分辩不清,感觉像小鸟在叫,感觉好似有无数的蜂子在争鸣。而现如今,我不仅能把那鸟叫蜂鸣的声音分辩的清清楚楚,还能做到整张天气图填写出来,都很少出现差错。

    回到组里后,我只经过两次跟班,郭组长就让我单独值班了,张银喜和施土水多跟了几个班后,也先后被郭组长同意单独值班。在张银喜单独值班后,郭组长宣布,让我和张银喜算一个班,于班长、李丽、郝庆秀她们六个老报务员算一个班,进行两班倒。郭组长说:这样做并不是欺侮新同志,而是为了给新同志更多的机会,好尽快地熟悉工作,提高自己。那一段的日子,我和张银喜除了值班就是睡觉了,可结果呢,也正像郭组长说的,我的业务能力又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无论是工作中的图面质量,还是平时的训练考核,我的成绩都超过了组里所有的老同志。

    气象处在指挥所的工作室,每个班都要有六个人值,两个报务员,两个观测员,两个预报员。我由于值的班多,很快就和测报组的老同志、预报组的预报员相处的很熟了。预报员都是干部,预报员的工作就是根据报务员填出的天气图和观测员收集到的当日气象实况,进行缜密分析后做出判断,向指挥员提供当天天气和未来天气的趋势,保障飞行任务的完成。可能是我填的图质量比其他人好,图面也很清晰,预报员们都喜欢和我上对班。

    在我当兵的那个年代,刚到部队的新兵,都会积极要求进步,都会主动地和自己周围的同志搞好团结关系。我那时也一样,和身边战友的关系相处的都很好。处的最好的,还是于班长,他一直都很关照我。李丽、郝庆秀,还有刚熟悉的女预报员陈敏、肖红,她们的年龄都和我差不多大,都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我们比较能谈到一起,又有共同的爱好,我和她们相处得也很好。可从感觉上,李丽、陈敏和我要更加默切些,更近一些。可毕竟这是在部队,加上我才当兵,还不满一年,心理上确实不敢和她们走的太近,只是保持工作上的关系,把许多的话留在了心里。

    第二十章返回(二)

    刚熟悉的陈敏她是广州人,肖红来自山西,她们俩的年龄和我一样大,可她们俩都早我三年就到了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