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都市大鳄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重生之都市大鳄第7部分阅读
    村民,绝大部分和港区有来往。还想着到了南塘菜市场后,请人到港区那边去联系一下。倒是忽略了本地村民。其实仔细考虑一下就恍然了,普通村民都和港区联系着,何况是小村的村长?他知道自己运来的板栗不愁卖,但是,在南塘菜市场,有可能很快卖出去,也有可能是拖两天。偏偏李震东最怕的就是时间不够。李震东要赶在母亲和小弟回家之前。“那行,怎么跟他联系?”黄德福放下手中的活计“我叫个人,过去喊他过来。”

    李震东有些吃惊“现在过来,来得及吗?”“他三天两头过关的,熟得很了”

    不提这边黄德福的找人。李震东自己还是带着林火亮去了南塘菜市场。八二年七月,华国政府调集了部队的基建工程兵两万人,到深区搞建设。所以,当李震东穿着一身的军服在菜市场闲逛的时候,没有引起什么关注。这每天在这个菜市场,穿军服采购的军人很多。虽然是这个穿军服的人年纪小了点,后面有一个公安跟着。也就是多看两眼而已。

    一九八二年七月十九日,华国全国人口普查公布了数字。全国“9·5亿”人,深区三十四万人。这个数字实际上是有很大误差的。很多人散落在深区大大小小的工地上,其实这个时候,深区政府初步统计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六十万以上。每天从全国各地到来的人络绎不绝,没法统计。深区已经在全国调集粮食,或者是从外省、国外高价买粮,人太多了,到处都是工地。价格放开了,可以随意购买了。李震东顺着菜市场走了一大圈。这个菜市场,菜多,新鲜,品种多样,来来往往的人非常多,跟后世的菜市场同样吵吵嚷嚷,可以说是,生意兴隆。看看摆摊的人,那一脸发自内心的笑容就知道,人家没少赚。唯独有一点是,这个地方的价格很高。随意走过的李震东,听到很多人抱怨价格太高了,说是自己那里如何如何的低,菜老板也不生气,一脸笑容,但就是不降价,抱怨的主顾最后还是买了,不能不吃啊!李震东心里非常高兴,价格高好啊,越高越好啊!

    这会儿,李震东全然忘记了,后世自己在市场买菜时,抱怨菜价的高昂。特别当李震东在某个摊点,看见了板栗,上去一问价钱。李震东脸上的笑容就遮掩不住了。林火亮在市场看到人来人往,惊讶这个地方的热闹。别的就没在意。至于李震东蹲在地上问价钱,忽略了,因为他听不懂这边的话。林火亮自己带着湘省那边的口音,这边又是白话、客家话。两边能听懂那才古怪了。

    黄德定一早约了几个老友,上茶楼饮茶。几个人都算是颇有身家的。茶过三巡,几人就说开了。这个抱怨港区现在局势不明,那个说现在混混太多,最后转到了股市。就有人问了“阿定,你不是在股市投了更多钱吗?”。黄德定感觉喝到嘴里的茶,都有点变味“你们又不是不知道。现在这个样子,我也没得办法。”唉,没有办法的又何止是黄德定一个人?在座的,哪个人不是或多或少都买有?但是,这个跟时局有关系的经济走势不明朗。几个人散去的时候,都希望股市早点回暖。

    回到自己最大的铺子中。在楼下铺子里走了一圈,看见没事,就上了楼。黄德定又把自己的茶具摆了出来,准备拿点好茶叶出来,自己一个人慢慢品。茶楼中是有好茶叶,但是,那怎么能和自己好不容易弄来的比呢?将将把茶具摆好,水烧开,准备下泡的时候。下面铺子的一个小阿妹上来,说是有人找阿定伯。

    黄德定下楼一看,有印象!是自己大哥那边来的人。等来人把话一说完,黄德定茶也不饮了,想了一下,把钱给带上。

    正文 第二十九章 初会

    华国七八年改革开放以前。每到春节,深区的罗湖口岸人山人海。蔚为壮观。那时候的海关检查采取的方式“人人过筛,件件开包”。检查制度非常严格,严格到苛刻。就像是用筛子滤沙一样来回的过滤。因为很多人携带着大包小件,不知道哪样是大陆允许过关,稍有不对,就要麻烦半天。过关的人提心吊胆的。但是,罗湖海关是照章办事,不能马虎。本来人就多到数不清了,工作再一细致,忙不过来了。海关的工作人员只好把自己的家属,叫过来帮忙。甚至八岁以上的孩子也要到一线现场帮忙。

    深区建立以后,来往罗湖关的旅客猛增,再这样检查不行了。排队几个小时过不了关,那个时候罗湖桥头人潮汹涌。八零年,罗湖海关设立“应税通道”“免税通道’方便过往旅客。这个后来改为“红色通道”,“绿色通道”。

    海关的工作人员对经常进出海关的旅客,都有一定的关注。特别是对来往于两地的港商给予了一定的便利。改革开放以后,已经渐渐地有更多港商来往两地。这个审核更是方便,简捷。

    当李震东和林火亮意犹未尽的回到村子中。却发现港区的客人已经来了。通过海关对黄德定来说很简单,他的生意和内地来往了几年,一向遵守内地法规。和海关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到了村子中,随便和自己的大哥闲聊了几句,就去拜访了客人。这个问题来了,黄老板说的话,赵师傅听不懂啊!几个人虽说是来过几次岭南,那是直接去到厂里。路上的小店主,倒是都能说几句夹生的的普通话。别说赵师傅,另外几人也没谁懂啊!赵师傅等人到中市运东西,那是中市厂里的人听的懂,厂里面是各地方的人都有,想找一个懂湘省话音的人不难。

    在这个年代,从全国各地来岭南的人,有一个最大的难题。很难和当地人谈话。华国普通话是五五年就有规划,但是特殊时期耽搁了。八二年重新成立了普通话审核委员会。岭南自来就是乡音古地。可以想象这个难度。哪里像后世,岭南人也是大部分会了普通话。外省的旅客到了岭南也能随意交谈。这个时候,刚开始来岭南和当地人打交道,都是连比带划的大家蒙着来的。当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场类的,能交谈的人就比较多。黄德福的村子中,倒还有人勉强能懂普通话,问题是出去卖菜啦!更别指望人家港商黄老板会说普通话。港区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人说的就是白话和英语。

    几个人正在比比划划着。李震东回来了。看见穿着港区那边的老板衫袖,脸容白净,有一个大点的肚腩。知道是港区那边的客人来了,旁边跟着一个二十来岁伙计打扮的人。

    黄德福为什么这么急?这是有缘故的。他的生意是做果蔬的,这两年通关了。从深区这边来的货源增多不少,可以采购到不少港区本地没有的货物。虽说是量少,也能补上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生意看着越发的红火起来,铺子越来越多,但是,货源就成了他的一个心病。他知道内地多得是货物,但是,他没有渠道。况且,大陆刚刚开放不久,那个,还是稳定一点好些。就近的岭南能要到货源就行。别说他了,这个时候,并不是你想从内地要货源就能要到的。除了岭南的商业气息浓厚,可以进行流通,别的省份很难!

    就说板栗,华国的板栗产地多了。像那个迁西板栗,一直产量就很大。为什么外面没有,因为政府全部统一收购安排,没有私人的事。这些板栗市面上是没有的,全部出口送往日本,上万吨的产量由日本全部收购。从建国就和日本做着这个生意。就连“国旗事件”后,这个板栗都还特批允许出口日本。一直到九五年以后,私人的果树才慢慢的多了,这个才流通到市场上。

    还有兔毛。港区有个io大针织厂,总经理林先生。每年需要4万吨兔毛做产品。但是,他从内地大陆进不了货源,因为内地政府不跟他做生意。他说,我又不犯法违章,也不是不付钱。八四年以前,他从大陆没办法弄到货源。只好全部从日本进口,每年在4万吨以上。那么,大陆的兔毛为什么不给呢?因为货源全部发往欧洲,欧洲那时才是重点。

    李震东开口了,但是他这一开口,吓了所有人一跳。

    港商黄德定老板吓一跳的原因是,这个开口说话的小孩子,说他是货物的主人。这个就让黄老板有点惊疑不定了,看这个小孩一身军服的打扮。虽然一身的军服不合身,却有那么一种军人的风度。最主要是一脸豪不在意、自信十足的神情。黄老板和内地的很多人打过交道,发现内地人缺少一种自信。哪里明白,李震东后世见识的实在太多,指望他怯场?而且,后世大陆的有的高端人群对港区人,有一种称呼:港农。而且周围的四五个大人,在这个小孩一说话就不吭声了。明显是全部听从这个孩子的,身后还有个像跟班的公安,这个难道是?再加上李震东一口流利的英语,把早已年过不惑的黄老板震住了。

    李震东的这一开口说的英语,把他自己同行的人一样给吓住了。这个年代,懂英语的算是珍稀人才。能真正把英语说得好的真心不多。机械厂那么大的一个厂,据赵师傅所知,懂英语的就一两个。懂俄语的倒是不少,这个主要是华国早期的军工系统,参照的是北方巨人的军工。赵师傅几人只能感慨,李总家的风水为什么这么好?其实,这个跟风水有关系吗?赵强?那对李震东的看法,已经不止是高山仰止了。这个李公子果然是能人所不能。至于林火亮?这个小李领导确实不一样!

    崇尚直接的李震东,用英语开口说话是有用意的。果然起到了一个很好地作用,甭管黄老板心中的疑惑。做生意这么多年的黄老板,压住心中的惊惑“这些货物,全部是小老弟的?”忍不住还是要确定一下。

    “是的,全部大概是十八点六吨。老板贵姓?”李震东点头,并且说出了数目。黄老板心里一喜“哈哈,免贵姓黄,小老弟客气。这样也不客套,去看一下?”港区的商人做起事情来是很讲究效率的。他可以在闲空的时候慢慢陪你,但是要先办完正事。

    两个人叽里咕噜的谈着往车辆而去。赵师傅几人也慢慢跟了上去。别看黄老板已到中年,身手还行。从车辆的后面厢板爬上去,鼓捣了好一阵子。黄老板带来的伙计想上去,都被他摇摇手,让他下面等着。从好几个的袋中抽出板栗来检查。后来干脆是另外换一辆车,同样是好一阵子的折腾。李震东不在意,你检查得越仔细越好,大家心里有数。

    赵师傅等人看见那个港区来的老板,在抽查了几部车之后。跳下来和小李在一边哇啦哇啦的谈着。两个人表情都很严肃,不时伴随着手势的动作。赵强盯了好一阵子,没感觉有啥危险,闲得无聊的蹲下去,研究地上的蚂蚁。看看和湘省那边的蚂蚁有啥区别。赵师傅几人散了烟,林火亮也接了一只点着。这烟还是李震东买了一条,丢给开车的师傅们提神。赵强喊了一声爸,赵师傅没好气的丢过来一只。

    其实,不算是多长的时间。李震东和黄老板结束了谈话。这点货并不算的是很多。李震东是随意,反正他心里想的就是一脚过,过了这回就没那个二回了。黄老板不同,颇有家财。他为什么急着过关来到深区?是想来探探内地货物的来源。大陆发展起来了,紧邻大陆最大的出口海关的港区,能不受益吗?这就是一个成功商人应有的眼光,善于找到机会。也许这次联系上了,就是一条稳固的货物来源渠道。就是没有找到渠道,也不是白来,这一批货物也是到手了。何况,顺路看看大哥。

    赵师傅几个人抽着烟,就看见一脸严厉表情的两个人,好像谈好了。然后,众人惊愕了,李震东和黄老板突然就变得笑容满面,说说笑笑起来。赵强有点傻眼:这个变脸太快了吧?都不需要做准备的吗?

    既然货物上佳,黄老板也爽快。直接就安排了伙计去处理余下的事宜。和李震东聊着往屋子里面去了,要等货物数量出来,就直接给钱。刚才已经谈好,支付的是华国币。这个地方那是不可能有地秤的,只能是用磅秤慢慢来。李震东自己没觉得有必要留在这里,做到大生意的老板,谁也不会坏了自己的信誉。老辈子做生意的人,讲究的那是一言九鼎。港区做生意的老板,大部分还承接了华国的古风。哪里像后世的大陆,很多的商人做生意坏了良心。但是,林火亮和赵强自愿留了下来。林火亮是来的时候,公社两位领导说是怕小李在外面有不懂得的,林火亮要注意提醒、照顾。谁知道是,反过来李震东照顾了林火亮。自觉什么也没做的林火亮,这次终于可以帮小李领导看着。赵强几乎也是同样道理,他这次出来,光觉得自己吃喝来着,没出力,不行。

    正文 第三十章 饮茶<上>

    众人走回了黄村长的家。赵师傅几人说是休息一会,他们已经在黄村长的安排下吃过饭。李震东带着林火亮,早就在外面体验了深区的饭菜。林火亮直说不习惯,说是没辣椒。这个李震东就真的是爱莫能助了。上哪去弄辣椒?来到岭南的中心地带,想吃辣椒就难了,这个时候根本就没几个人吃辣。后世岭南吃辣,那是八十年代以后,慢慢的,从全国各地吃辣的地方带过去的。

    黄村长、黄老板、李震东坐下了。这个时候干什么呢?饮茶!对,就是饮茶,这个是深入到了岭南人和港区人血液中的一种文化。

    港区人,每天早上洗漱后,往往是饮早茶。这是享受生活的第一件事。还有午茶、下午茶、晚茶。你去到酒楼、食肆吃饭,首先送上来的,就是一杯香气袭人的茶。有那么一句话可以形容:品茗一杯不尽美。酒足饭饱之后,众人也会捧茶以清油腻。如果是逢到周末、假日,或者是合家相请,或者是相约结伴而来。熙熙攘攘的酒楼中塞满“茶客”。平时一般亲朋好友以致生意场上,均以饮茶联络感情,借着“一盅两件”的名义,不知做成多少生意!在港区,你走上街头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个“茶”字。电车、双层巴士上的茶广告。散布在港区各个地方的茶楼等。拿起港区的报纸,你会发现,还有很多报纸副刊上有以茶字为名的专栏。

    港区人大多数喜欢饮普洱茶,普洱茶比较耐冲泡,茶色够浓,不寒不燥,还有提神消滞的功能。此外,别的乌龙茶、红茶、绿茶、白茶、花茶、六堡茶、古劳茶、速溶茶等,当然,还有贵重的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涌溪火茶等等。

    黄村长端着茶盘过来了。李震东这回来了精神,这个饮茶是他非常喜好的。只是可惜,黄村长这个饮茶的器具太简陋。在后世,李震东在家,那是专门有一间饮茶室。里面关于饮茶的是应有尽有。

    李震东的坐姿本来是随意的,但是等茶盘一端上桌,立即改变了坐姿。端坐在凳子的最中间,身体重心居中,双腿膝盖至脚踝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收,双手搭在左右两腿侧上方。

    黄老板正言笑之间,侧目看见李震东摆出了这副坐姿,登时就惊愕了,因为这是饮茶中正规的坐姿方式。这个真的就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料之外,难道这个少年还懂茶不成?

    黄老板那是自小就在茶文化中泡出来的,“小老弟还懂得饮茶?”黄老板更来了兴趣,俗话说得好,碰到同道中人了。李震东迟疑了一下“略懂一二”,还是谦虚一点的好。黄村长可没有在意这个,喝茶就喝,哪来那么多讲究?

    李震东也不客套了,反正茶具简单,自然不在话下。把黄村长弄来的水看了一回,苦笑了一下,这是井水。不太好。主茶具用的倒还是陶器,看摸样有了年头。这个还不错。实际上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瓷器源于陶器,是陶器生产的发展。陶器一般用粘土,少数也用瓷土。而瓷器就是用瓷石或者瓷土作胎。煮水用的也就是大铝壶,煮水的时候就留了心,千万不能把水煮“老”。过“嫩”也不好。黄老板暗暗点头,从这一点看出来端倪。拿过黄村长送上来的茶叶罐,用茶匙拨出少许,这个就是赏茶。简略了。实际上,如果客人来了之后,是要把茶叶拨出少许,放到赏茶盘上,捧给客人观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