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化帝国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重生之文化帝国第315部分阅读
    准时打开电视,看完了天气预报之后,就去等着黄金档的电视剧了,所以并不清楚昨天晚上的新闻里面,还有这么一出。

    但其他人就不是这样,在溪止那边,很多老人的生活,早些年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环境转好之后,也决计不会太晚睡觉,而是收看完了新闻联播,也就差不多了。是以和杨一有着直接关系的人群里面,也有不少人看到过昨天晚上的新闻。

    杨一的三舅公杨海英,一大早起来就冲自己老伴儿发问:“给小敏打电话了没有,怎么家里的电话就是打不通呢?不会出了什么事情吧?”

    “你少在这里乌鸦嘴,小敏能有什么事情,她现在有了手机,肯定是把家里的座机给停了。自己记不住手机号码,在这里跟我急什么?”男生的舅奶奶就很是没好气地瞪了自家老头子一眼,但尽管嘴上呵斥了一番,但心里也是有些担心的,随即也给老伴儿出主意道:“那你给卫红还是卫东打个电话,他们肯定记得小敏的手机号码。”

    ……

    其实昨晚在电视节目上插播出来的新闻报道,固然引发了国内的轰动,但对于那个能够写出优秀文章,而且还能打入花旗国市场,并且最终让老外也为了他的作品而争执不休的年轻人,绝大多数观众也仅仅只是知道了名字而已——杨一,听起来不算太普通,有些中文的命名趣味在里面,可不认识男生的人,却并没有办法把这个名字和某个实际形象联系到一起。

    因为新闻播报里面,一直都是第三方视角,并没能直接采访到那个少年本人。

    这一点,也是无数人好奇的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杨一这个名字彻底在华夏各个阶层民众的口中。开始了口口相传的历程,是毫无疑问的。

    ……

    花旗国那边。圣诞图书市场活动上,《帝国的崩塌》这部作品读者们的抗议。在大洋彼岸所引发的议论,甚至还要超过华夏本土。因为普利策奖的评选也只有四个多月的时间而已,所以但凡是关心这个奖项,甚至只是对阅读有兴趣,喜爱文学的普通民众,也都对此次事件投入了大量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面,就算是一直以来都对公共舆论不太在意的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也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以及教育学院的一众学者们,也不得不站出来为此次事件做一个声明。

    “我们不是对优秀的作品视而不见。也不是沉溺于自己这个小圈子的游戏,所以听不进去丝毫对这个奖项有所裨益的意见。然而有些时候,传统是值得尊重,也是必须要去尊重的,如果仅仅只是因为作品的优秀,就罔顾曾经的历史,那么我想普利策奖也不会具有今天的荣耀……当然,这也只是目前部分评委的观点,对于究竟要不要提名《帝国的崩塌》这部作品。事实上我们整个评审委员会,以及普利策奖的基金管理机构,还在紧张的讨论之中,请广大读者们尽量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我们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哥伦比亚大学发表的官方声明,没能让花旗国那些读者们满意,但却让华夏一些媒体开始激动了。

    套用后世网络上一句不太文雅的形容。就是广大媒体陷入了之中。

    这种情况,在部分人看来。未免有些底气不足,自卑心理作祟的表现。仅仅只是一个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的声明而已。并没有真的就接纳了《帝国的崩塌》,怎么就值得这么高兴呢?难道只有外国人的肯定,才算是真正的肯定,而我们自己人觉得好就不算数了?

    华夏独有的历史,是这种心理的行程原因,哪怕是前世中国力蒸蒸日上的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后期,这种只有外人认可才算是真的好的想法,也不缺乏市场,所以当国内一些媒体对此次事件发出评论,认为是华夏作者一次走向世界的胜利之后,就马上有人也跟着发出了反对和质问的声音:“总有一些人,觉得我们自己认可的东西,并不是真的好,非要外人也异口同声地赞美之后,才会有信心跟着附和,但很显然,这种想法正好表明了这一类人并不自信……”

    对于老外的争执,国内的看法分成了两派,但无论是觉得杨一大涨国人士气,还是觉得根本无需因为外人的态度而左右自己的看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却都对杨一本人表达了赞赏和支持。

    罗戈也是在第二天才从总裁办那里,得到的消息,胖总一大早来到公司以后,看到总裁办那些莺莺燕燕们没有开始工作前的准备,却都凑在一块儿叽叽喳喳议论什么的时候,马上就准备摆出严肃面孔,好好教育一下这些不分场合的妮子们,结果一个和薇安比较要好的助理,却抢在他开口之前,首先凑上来一脸的喜色:“罗董,杨董都上了中央台的新闻,现在引的花旗国那边都为了他的作品争论不停,你说,我们公司是不是也趁机赶紧上一拨宣传攻势?新华那边可是一大早就打电话过来问了,《帝国的崩塌》这本书,打算什么时候在国内发行出版呢?”

    其他那些总裁办的文员小妞们,看到有人站出来说话,马上也笑嘻嘻地上来凑热闹:“我说啊,宣传什么的自然有出版部和市场部去操心,我们还是问问小老板什么时候请客才对,都已经是文明海外的大作家大文豪了,还不意思一下,可说不过去哦。”

    最终,弄明白了事情前因后果的胖子,也顾不上敷衍周围那些小妞,直接裂开嘴巴,就拨通了杨一的电话:“喂?还在吃‘爱心早餐’?你小子挺沉得住气啊,赶紧过来,现在公司这边都闹翻天了,嚷嚷着要你请客呢……什么,你不知道?行了,过来再跟你说,电话里面怎么讲得清楚……”

    ……

    如果说华夏国内,对于这个新闻的态度,普遍都是与有荣焉、最起码也是非常感兴趣的态度,那么唯一感到郁闷的,估计就要数之前刚刚和杨一交恶的某人了。

    中作协位于京城东直门外砖楼南里的所在地里面,刚刚结束的党组书记会议上,主持协会常务工作的副书记钱倩,正面有不虞地环视着小沙发上的几个人,因为是女同志的缘故,而且又因为文字工作者的特殊身份、文人气度,所以即便是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快之色,但却依旧保持住了应有的风度:“几位应该也都看过了昨天的新闻,对吧?但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如此优秀的青年作家,杨一这个名字,这一次却没有出现在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探讨班的报名名单上?”(未完待续。。)

    956本人的淡定

    “这个……”

    坐在钱倩对面的几个人,也都是中作协里面常驻的书记、主席团委员之类的人物,这些人彼此间的关系,可不是体制内那种纯粹的上下级关系。毕竟作协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这个机构里面的人事职务,是不太可能跟其他单位和机构一样,书记和主席团主席,对会员们还有什么强制约束力的,所以平时在和钱倩一块儿讨论问题的时候,可没人和眼下一样,半天都说不出个话来。

    看到一群人这幅样子,钱倩倒是有了些明悟一般,也不继续追问更深层的原因了,而是换了个稍显迂回的问题:“那现在把这份名单稍微改一下,让魔都那边紧急通知杨一同志,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我们总不能让一个获得了布克奖,现在又引发普利策奖争论的作者,连参加国内中青年作家研讨班的机会都没有,对不对?”

    作协里面的事情从不缺乏猫腻,钱倩也是知道这一点,因而才不继续问下去的,否则万一牵扯出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她自己也知道不好收场。而听了她的建议后,参加会议的几个人里面,明显有一两个就松了口气般连连点头:“没问题没问题,这个事情我和魔都那边联系吧,怎么都要拿出个说法来……”

    此人现在不站出来,等一下真让这个议题给弄到作协内部以后,那才叫笑话,虽然国内文学圈的一些行事标准,不能用会员在国家上的成就和声誉来评定。但却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条件,如果让普利策奖都在考虑为其让步破例的国内优秀青年作家。连自己人关起门来玩的游戏都参加不了,那也的确是个笑话了。但之前迟济人又特意和他打过招呼。大家都是多年的交情,而且两人能够相交这么久,不是脾性气度相仿佛的人,也不会把关系维持到现在。

    所以前段时间,此人接到了迟济人的电话,希望他能够在鲁院青年作家研讨班的名额上面,把杨一给“卡一卡”的时候,他也就一口答应下来,固然有却不过对方情面的成分在里面。但他那种和迟济人差不多,彼此沆瀣一气的心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凭什么一个毛头小子,就能拿出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作品?你不是天才么,那么先看看能不能承受压力再说吧。

    早上的会议结束后,这人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以后,马上给迟济人打过去一个电话:“老迟,之前你跟我说的那个事情,现在还是先缓一缓吧。这段时间的情况你也应该知道,如果我这边还在鲁院研讨班的名额上卡那个人,那我自己就要变成一个靶子……”

    虽然也清楚对方说的是事实,不过迟济人心里就是难以接受。之前和杨一见面最后的对话中,对方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什么,但隐藏在话语和表情后面的不屑。他还是感受的到的,所以自打那个时候起。他就记恨上了对方,而昨天看到了国内主流媒体对杨一的报道以后。他内心中的妒火和怨恨,也就更加浓烈起来,平时不想起来还好,可一旦想了起来,心中就跟被毒蛇咬了一口一样,平白无故都能疼上半天。

    因而固然知道电话里面,自己那个老熟人的提议是正确的,但他心中就是始终放不下来,觉得自己真就更一个小丑一样,都主动站出来挑衅对方了,结果杨一连稍微关注他一下的意思都没有,只顾着埋头把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事情上,居然就大巧若拙一般让自己私底下的活动白费了心思,这种对自己的认知,也让迟济人再度加深了对男生的恨意。

    似乎是明白他的想法,电话里面,那个碍着他的面子所以在鲁院探讨班名单上做了手脚的人,就清了清嗓子,在电话里面意有所指地笑道:“其实那个小孩子也不值得你一直去盯,不就是写了两本在国外走红的小说么?这有什么,你就先等他跳,跳到一定高度了,再来针对他的办法就比较多了。比如说完全可以等他……”

    ……

    杨一自然是不知道,为了一个他本人其实毫不在意的鲁院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名额,有些人就能在背后上上下下地折腾。他现在的注意力,也都被花旗国那边的舆论争执,给吸引了过去能够在花旗国那边,不仅仅只是文学界,而且还包括了普通读者阶层里面,用一部作品引发了近乎全民性质的争议,这种情况不能说没有,但也的确相当少见。因而男生就算并不在意普利策奖会不会放下身段改变传统,可就算是在一旁看看热闹,那也是非常不错的。

    而就在他也开始了关注的不久之后,哥伦比亚大学那边,终于也给出了最终的声明:“在经过了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以及基金管理机构的充分讨论和慎密思考以后,兹代表普利策奖评选和颁发机构,做出以下决定无愧于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在具备了发人深省的艺术内涵之外,它还具备了很多文学作品所没有的阅读吸引力,就像那些畅销的书籍一样,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作者本身的写作功力和文学素养,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然而普利策奖是为了鼓励花旗国作家,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是以本国作家利益为先的一个奖项,好的文学作品虽然是没有国界的,乃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然而作者却是有国界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普利策先生才会在设立这个奖项之处,做出了那些看上去非常严苛甚至不近人情的规定……”

    看到这里,杨一也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了,不过要是来窥探男生此时此刻的内心,那么就能看到,他的确没有因为普利策奖评审机构的这个最终决定,而觉得有丝毫遗憾或者是不满。

    的确,对方在拒绝提名的理由中,所说的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没有国界,然而作家有国界”,也是深得男生的心思,如果不是因为自己身体中流淌着的华夏炎黄血脉,他又何必要苦苦坚持自己的理想,非要去实现什么“文化输出”的目标。

    而且普利策奖即便是不同意参加本年度的评选,但如果从客观上来看,他所“拷贝”出来的这部作品,也跟获奖没有什么两样了。甚至可以说没有获准通过这种情况更好,因为这种情况更能引发争议,引发那些的忠实读者们的同情和不忿,进而让这部作品的关注度,就这么一直持续下去。否则一旦作品获准了参评,但万一无法得到最终奖项,那么很多人尤其是现在持反对意见的那些人,就会回头过来嗤笑了,而不是现在这种近乎于无冕之王的评价。

    杨一是从后世里面重生回来的,见惯了各种不惜使用“自残”手法来炒作的手段,所以自然清楚获得参评资格与否的优缺点,在听闻哥伦比亚大学的公告之后,反倒是高兴起来,他现在并不太在乎一个奖项,而是更加在乎对海外读者的影响力。

    哥伦比亚大学的做法,无疑让他有了更大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因为多数人对于弱者、或者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总会带有某种同情和支持的倾向,所以只要不影响他的战略布局,那么无论获奖与否,他当然就懒得太在乎了。

    不过杨一能够保持好心态,从看似比较差一点的结果中得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但罗戈就没有这种良好心态以及冷静目光了,两个人是在罗戈家里小聚的时候,从中央台跟踪报道里面得知这个消息的,而在听闻杨一作品最终还是没有获得通过以后,罗胖第一时间就骂了出口:“曰他先人板板,晓不得怎么评价一本书好坏唆?妈个把子大家都说好的东西,龟儿子滴就是不得通过……”

    “罗哥,淡定点。”看到胖子在恼火之下,又是一连串的方言窜了出来,杨一心中好笑之余,也不禁摆手制止对方:“没什么的,你不觉得我没能获得入围资格,要比获得入围资格更好?”

    “个苕货,老子看这个什么哥伦比亚大学……啊,更好?怎么更好?”被杨一打断的时候,胖总第一时间还没能反应过来,好一会儿后才满脸不明所以地瞪大眼睛反问:“没有获得入围资格更好?这是个什么道理?”

    “不管获得资格还是没有获得,现在我这本书的关注热度,现在是不是已经非常高了?”

    “是啊。”

    “而且这种关注度,不出意外,就肯定会持续到今年普利策奖最终公布获奖名单的时候,你觉得呢?”杨一笑着,这些东西对于见惯了后世炒作的人来说不算什么,随便就能看明白的事情,但对于现在这个华夏经济刚刚开始进入快车道,炒作这个概念都还没有兴起的时候,想要一眼看清楚就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了,还需要他抽丝剥茧一样细细分析一遍,才能让其他人理解。

    957没有获奖才更好

    “这个,你说是就应该是吧?”罗戈有些不确定地点点头,但看到杨一笑着点了点旁边书架上一本书的扉页上面,兰登书屋那四个字以后,他也就明白过来就算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花旗国兰登书屋那边,也会不予余力地帮助杨一去摇旗呐喊,大洋彼岸的读者们会不会忘记杨一和他的,得先问他们同不同意。

    “所以这不就行了么,而且不说兰登书屋了,其实哥伦比亚大学在站出来回应了读者们的要求以后,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就已经是我们的盟友了,他们和本年度的普利策奖被提及一次,我和也就会被同时想到,怎么都不赔的买卖,所以我为什么要着急……”

    ……

    而事实的情况,也和杨一所预计的一模一样,或者说和男生前世里面看到的那些情况一模一样,在接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