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头娘子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分卷阅读358
    皇后了。只是,他一向擅长以柔克刚和借力打力的招术,这才给朝臣们一个错误的中庸君王的印象。

    李穆的那些变革计划,其实宣仁皇帝自己也早有过想法的。可他便是有心锐意进取,执政却只奉行一个“稳”字,虽然知道那些变革势在必行,到底不愿意因此引来朝廷上下的震动。如今既然李穆主动提出愿意拿他的封地做个冒险试水的“先行官”,且还承诺每年上缴国库的税供不变,宣仁皇帝又何乐而不为。

    因此,当刺史大人几次密告上京,说广陵王年幼胡闹时,宣仁皇帝只装聋作哑,默默做了李穆背后的靠山。

    李穆从京城回来后,和那刺史商量的头一件事,便是计划拆掉城里那些如今已经令百姓怨声载道的坊墙,并且重新规划广陵城的道路,以解决城里日益拥堵的交通。

    刺史听了,立时拿出那套“祖宗章法不可变”的陈词烂调来说事。

    李穆则以当年大唐开国皇帝早年间定下的几条律法,因不适用又在晚年改掉的例子,反驳了刺史的反对。

    这场官司打到京城,皇帝继续装聋作哑,朝臣则分作两派。那朝堂上的激烈争议还没下个定论,广陵刺史弹劾广陵王的奏折则已经递到了皇帝的龙案之上。

    却原来,年少气盛的广陵王居然不等朝廷的旨意,就已经先行动了手。他命坊间百姓自己投票决定要不要拆墙。自然,早被这坊墙搞得没脾气的百姓们都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于是广陵王便这么一纸公文下去,允许坊间百姓自行动手拆墙,甚至还允许百姓将那拆下的墙砖拿回家去自用——这一举措,不仅赢得百姓的一致赞许,还为他省下一应拆墙和处理老墙砖的花费。

    当然,早知道刺史要告状的李穆也随着那弹劾奏折同时给朝廷递了一封自辨的奏章。不仅如此,他还派王府属官周昌进京代他自辨。

    李穆于奏折中用了一句这一世里不存在的某大唐“明君”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子殿下在帮衬李穆自辩时也说了一句写在史书上传世后人的名言:百姓的意愿可疏不可堵。

    这一年,太子不过十八岁,李穆更是刚满十七岁而已。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便可见他二人都是目光高远之辈。宣仁皇帝也好,朝臣也罢,都从这二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人身上看到了朝廷中兴的希望。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宣仁皇帝一纸诏书下来,不疼不痒地说了广陵王几句行事鲁莽。只说既然拆墙的事有争议,且还上报了朝廷,他就该先等朝廷的决断下来之后再动手,不该如此心急。至于被刺史牵扯到“祖宗家法”的拆坊墙一事,皇帝的诏书里竟是提都没提,就这么轻轻地放了过去。

    这却不是皇帝放水的缘故,而是因为那拆坊墙之事,引得朝中两派人马一番争论,以至于到了最后,大家都不记得那初始的拆墙之事了,只记得那场争论的内容——这,便是后世称为“民意之争”的那场朝堂辨论了。

    却原来,在广陵王和刺史起了争执之初,李穆便派人将二人争执的内容写成告示,张贴于各个坊间的坊门之上。于是一时间,广陵城里的百姓议论纷纷。坊间通文墨的文士们也纷纷附笔,将自己的观点文章张贴于告示旁。这么一来二去,便有人表示,自己的城市自己做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