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当官那些年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十八章 法与道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者,乐者也;以事大者,畏者也。乐者保下,畏者保其国。”陆近潜摇头晃脑地被先生抽背,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的是,他居然一口气背了五六十句。

    “子适诸侯曰巡狩。”王夫子道。

    “夫子,”陆近潜露出了一丝羞涩:“学生、学生只背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那就继续背。”王夫子看了他一眼,“还要通晓其中的意思。”

    “是,学生明白。”陆近潜仿佛得到了鼓励一般,激动地鸡啄米似的点头。

    不消王夫子今日对他和颜悦色,连陈惇都觉得陆近潜今日与昨日大不相同,还正在思考是不是自己昨日的一番话对他产生了影响,就见王夫子踱到他面前,冷冷道:“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陈惇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他背得又流畅,又平顺,众人都听得心旷神怡。

    “耕者九一,”王夫子又问道:“何解?”

    “指井田之制,一里见方的土地有九百亩,划成井字形,每井一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是私田;中间一百亩是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这样它的税率是九分抽一。”陈惇道。

    “关市讥而不征,”王夫子道:“何解?”

    “讥者,稽查也,是文王所设的集市只稽查而不征税。”陈惇没有一丝停顿迟疑。

    “上古、三代之时,圣贤在位,继立极,下翕然称治,”王夫子道:“当孔孟之时,圣贤不在其位,德与位分离,孔子因而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尧舜先师之道,见于论语、尚书,而周文王治理岐山之道,就见于《梁惠王》二章,必以为后世之法。”

    王夫子又谆谆道:“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不徒好其名而必务得其实,不但好其末而必务求其本,则尧舜之圣可至,三代之盛可复矣。”

    陈惇摸了摸鼻子,看到屋檐下一窝燕子扑棱着翅膀起飞了。

    “怎么,”王夫子一眼就看到了他的动作:“你有话?”

    陈惇深吸了一口气,话到嘴边却只好咽了下去。

    上古三代之治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托古改制而已。三代之治根本没有办法证实,只不过依孔子那个时代的记述罢了。而那个时代诸子百家都有理想依托,孔子尊周,墨子扬夏,老子崇上古无为而治。大家把理想中的社会形态成是古代就有的,从古人那里谋求自己学的依据,好让统治者施行自己的主张。

    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宣扬自己那一套,找个最相近的东西套上去而已。每个人都要证明自己那一套才是最好的,于是你周公如何英明,我就尧舜如何高妙。但来去,你仔细看的话,大家的理论都有一个相同之处,他们吹捧的“先师圣贤”,都是在政治上有权,同时在道德思想上也有作为的人,政治上合法,道德上合理,圣贤与君师之位统一,即道与势的统一,这就是诸子百家都希望达到的一个东西,他们都希望自己又有权又有德,当然得不到权的时候,他们就占据道德上的制高点,以此来约束王权。

    这就是为啥孔孟古代的圣贤如何如何,一直到现在,百官对着皇帝喷唾沫,也是古圣贤如何、你爹你爷爷你爷爷的爷爷如何如何,非此不能达到以“道统”约束“政统”的目的。

    但这话肯定不能讲出来,要不然陈惇还真的要名扬下,成了“异端”中的“异端”了,毕竟此时泰州学派再是惊世骇俗,也只不过披着王学的皮偷偷摸摸提出了反对皇权的观点,而陈惇这个法要是出来了,那就是反对儒学的基本了,为了自己的命着想,陈惇决定还是安分守己、装愚守拙一点。

    “学生在想……朱子曾,三代之隆,其法寝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陈惇一口气道:“朱子三代的学校有学、大学之分,可是这是朱子对三代学校的想象,是他自己的理想。因为他是宋朝的人,宋朝的人,怎么能知道三代的教育情况?”

    “无知,”王夫子斥道:“朱子的这话,源自《礼记》。”

    “是,”陈惇不紧不慢道:“孔孟、诸子百家的所有著述之中,对于上古三代帝王如何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多有论述,可对三代的教育情况却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出自《孟子》。”

    “孟子,三代的教育机构分别是校、序、庠,而学的东西只有一个,那就是明人伦,”陈惇道:“明人伦就是知道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是谁,这就是学校的全部教育内容。朱子怎么知道学校还要教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甚至还有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呢?”

    “又是一派胡言,”王夫子的山羊胡子气得一翘一翘地:“明人伦只是告诉你你爹娘是谁吗?人伦是告诉你三纲五常的道理,告诉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不就是仁义道德、修己治人之道吗?”

    “可是老子,”陈惇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如果这所学校里教授的是仁义孝慈之道,那它就不是上古三代之时,如果是上古三代,就不会教授百姓仁义孝慈,因为上古三代还有大道,春秋才废大道,而出仁义!”

    “轰”地一声,课堂喧闹起来,众学子岂见过这样的辩难,顿时议论纷纷起来。

    王夫子显然也震惊住了,陈惇不等他回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