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东汉末年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上
    船行甚速,或者是因为所谓初学者的幸运,或者是因为有高大巍峨的楼船开道,这一路上尚算顺风顺水,除了张飞在海上因为晕船吐了个天翻地覆,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外。顶 点 小 说 x 23 u s.c om顶点小说 x23us.com更新最快十余日后,郭斌乘坐的楼船与同行的几十艘大大小小运送甘蔗的船只便经淮水,进入颍水,抵达了阳翟县东的码头上。

    无论是阳翟附近的颍水北段还是长社附近的洧水,都是由西北向东南汇入淮水的。原本只有渔船三两艘的两条河水中,在郭斌迅速崛起后日益繁华,运送货物的船只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因为颍水与洧水两条河不太宽阔,河水也不是太深,因此运力很是有限。为了不让交通成为阻碍阳翟县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经过郭斌的同意,长社城在建设大型仓储中心,并建设与阳翟县连通的高速公路的同时,也将许多阳翟县中的产业分流了过来。如今的长社城,依托其紧邻阳翟生产制造中心和高速公路的便利,凭借着其向北连通京师洛阳,向东连接富庶的徐州,向南则通陈郡、汝南,十字路口般的优势,已经俨然成为颍川郡东北部一颗耀眼的明珠。

    尤其是阳翟县工业生产效率逐渐提高,其县中产品在市场上也极受欢迎,从各地汇聚而来的商贾也是愈来愈多。各式各样的马车、船只,将天下各处的原材料诸如毛毡、生丝、皮毛等物运送而来,再将诸如阳翟文具、服饰、美酒、香皂等各种各样的工业制成品装上车船,行销天下。因此,在长社城外码头边的庄园之中,除了各种大型仓储设施,便是专供天下商贾休闲娱乐的瓦肆、酒楼、茶馆等。这里俨然已经成为各地商人谈生意、做买卖的绝佳去处。

    车马辐辏、船行如织的景象在长社虽是极常见的,可是如今,即便是自长社城外码头建好便一直在此处混生活的资历最老,最为见多识广的力工,也未曾见到过眼前这如山岳一般高大巍峨的楼船。

    这楼船的船舷极高,舰首极宽大,船上建楼三重,远远望去便仿佛一座移动的巨型酒楼一般。昨日里当它驶入长社城外的码头时,直将码头上的行人和力工吓得不轻。便是到了今日人气也是丝毫不减,甚至有从长社城内专门乘马来洧水河边瞧热闹的。

    这便是士燮借给郭斌的座驾,这样的楼船本为古越族人发明的一种大型战船,即便是在交州也极少见,更不用说是中原地区了。三国时期,吴国水军装备有5层楼的楼船,如“飞云”、“盖海”等大型楼船,可载士卒3000人。此后,历代水军,都以楼船作为主力战舰。

    士家建造如此巨大的楼船自然不是为了暴露野心,作死用的,这艘大船上虽也有女墙、战格之类的防御设施,里面装的大多却是货物。当然,如今即便是海上也不太安全,近海的海盗与江河之中的水匪,也对船队的安全问题造成了不小的威胁。因为这尚是首批运往中原的甘蔗,为了保证郭斌众人此行顺遂,士燮便干脆将这楼船派了出来。

    此时的水战,多以弓箭对射以及船只对撞、跳帮肉搏为主。因此,船只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单艘战舰所能容纳的水手和士兵的数量,当然也决定了战船的撞击力。战争从来都是以多为胜,战船之上水手和士兵数量越多,在弓箭对射之时便越能形成规模优势,而在跳帮肉搏中往往也可获得胜利。另外,楼船体型巨大,船帮较之普通的小船要高出一两丈来,因此在跳帮肉搏之中也占据极大优势。

    正是因为楼船在战争中的种种优势,自三国时期开始,历代的水军便都以楼船作为作战的主力战舰。到了西晋时期,楼船之上更是出现了拍杆。这里所说的拍杆,自然不是钓鱼所用的手法,而是一种战具。它最早被安装在兵车、战舰上,利用杠杆和滑车,遥掷石块、钉板、火种等物以打击敌方。因此,从史书的记载之中可以得知,这拍杆便与陆战的炮车类似,是当时船上威力最为巨大、最具杀伤力的武器。魏源便单说这拍杆的好处:“拍竿之制,施於楼船,上置巨石,??贯焉,层楼百尺,六竿相联,壮士数百,层环其?p,发之碎敌,熊?莫前。”可见这楼船确是一种可以碾压一般小船的庞然大物。

    只是这楼船虽好,却也有一桩不是,那便是其抗风暴能力差。因为楼船上层建筑物过多,又极是高大,便导致其重心上移。重心高的坏处,便是一旦遇到狂风大浪,就极易倾覆,十分危险。

    不过,此次运送甘蔗北上,倒确实是借了这楼船的光,看到如此高大威猛的战舰,寻常混迹江湖的小毛贼哪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