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颜往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上海红颜往事-第3部分
    作品,如《泰戈尔短篇小说集》和艾米丽·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艾格妮丝·格雷》等。此外,他们还合作编写了通俗故事《河伯娶妇》(又名《西门豹治邺》)。可惜的是,只有《河伯娶妇》于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其余翻译作品交稿后,未及发排,“反右”开始了,最终未能出版,这些稿子也随之流失。  比起年轻时的轰轰烈烈,现在的她过得平淡而舒心。不工作的时候,她喜欢整天倚在床上,百看不厌《红楼梦》以及各类的武侠小说。倒并非是她偏爱二者,实在是家中没有其他的藏书。但有两种书她是不看的,一是政治说教的书,一是简体字排印的书,前者是由于她不爱看,后者则是因为她不认识。回忆起20年来的经历,她说:“过去的一切好像做了一场噩梦,酸甜苦辣,样样味道都尝遍了……我没有生儿育女,孤苦伶仃,形单影只,出门一个人,进门一个人,真是海一般深的凄凉和孤独。”  为了排遣生活的寂寞,也为了表达共产党给自己晚年带来新生的感激之情。她从1964年春天开始,用工整的楷书笔录《矛盾论》全文,准备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的节日献礼。可是年岁不饶人,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同年10月,她住进医院以后就无法再执笔。没想到这件事竟成了她终生的遗憾。  1965年4月3日,在“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即将到来之前,一代佳人陆小曼带着她难泯的幽怨默默长眠于上海华东医院,享年63岁。她走得很安详,没有留下任何遗嘱,临终的最后一个心愿就是与徐志摩合葬。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最后的心愿,至今也未能实现。后来,她的一个在台湾的侄儿在苏州为她建造了一座衣冠冢,总算为这位坎坷一生的不幸才女画上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号。  40年后,回望她沧桑的一生,多少豪情与柔情,多少风采与文采,多少爱恨与艰辛,都变做一捧黄土、满目蒿草了。她敢爱敢恨、敢于离经叛道的种种个性与前卫却在并不漫长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虽不算浓重却独具个性的一笔,成了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寻梦录——胡蝶(1)

    上海,一个诞生神奇和理想的地方,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里诞生了我国最早意义上的“影后”和“影帝”。对于不算太短的电影史而言,那么多的电影明星们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有那么一个女人,那么一个不同寻常的女人,我们却始终无法忘却她。她就是曾经的“电影皇后”胡蝶。  胡蝶的一生是寻求梦想的一生,胡蝶的追求也正是现代许多少男少女所追求所崇拜的。在中国的电影发展史上有那么多的有意义的故事,弱水三千,却只取一瓢饮,自然因为她有很独特的地方。历史的演绎和记载成为现在我们走近这一代影后的惟一方式。  辅庆里的新生  1986年,定居加拿大的胡蝶在《回忆录》中这样叙述她的诞生:“我1908年出生在上海提篮桥怡和码头附近的一个什么‘坊’,名字记不起了,现在也无处查问。一个‘坊’可以有十来二十幢相连的房子,每幢房子阔气的住上一家,也可以往上好多家。这种式样的‘坊’,据说在今日的上海也还存在……”  胡蝶撰写《回忆录》时,由于年事已高,对自己的出生年月和地点没有讲清楚。但是笔者手头却藏有一本1933年出版的《电影皇后胡蝶纪念册》,内有一篇题为“和胡蝶女士谈话”的访谈录。胡蝶当年曾详尽地回答了记者提出的各类问题。她说,她的出生年月是“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旧历二月二十一日”,地点是“上海提篮桥辅庆里第一弄第三家”。  为了证实以上的记载是否确实,笔者曾专程前往提篮桥附近的东大名路辅庆里进行实地探访。当我们走进辅庆里,眼前看到的却是一幢幢相连的石库门楼房,由于年久失修,房屋显得陈旧不堪。当走进“第一弄的第三家”进行访问时,屋主竟然不知胡蝶为何人。这时,正好有一位邻家妇女走来,当得知笔者的来意之后,她欣然告诉笔者,她曾经听到她的母亲说起过,电影皇后胡蝶就是在这幢房子里出生的。她的母亲和胡蝶同庚,是属猴的,现在已经去世了。  根据胡蝶回忆,她在辅庆里只居住了四年。1912年全家就离开上海,开始跟随父亲“跑铁路”(她的父亲在铁路上工作)。  蝴蝶翩跹  由于政局多变,胡蝶他们一家在那段日子里经常搬家。  胡蝶一家在短短的几年中,先后移居天津、东北、北京和广州。胡蝶16岁那年,全家又返回上海。他们先是在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德裕里赁屋暂居,不久又搬迁到北四川路余庆坊82号居住,这也是一幢石库门房子。如今,弄口已经看不到“余庆坊”的字样,挂上的是某酒家的招牌。  胡蝶原名胡瑞华,16岁时考取了中华电影学校。中华电影学校实际上是一个演员短训班,胡蝶在该校学习半年后结业。次年,大中华影片公司吸收她为演员,取艺名胡蝶。chu女作是徐欣夫导演,张组云、王元龙主演的《战功》,她仅是个次要配角。不久,徐琴芳介绍她到“友联”,担任《秋扇怨》主角。接着她去“天一”主演《夫妻的秘密》、《白蛇传》、《梁祝哀史》等,但都未受到重视,也未引起观众注意。  直到1928年,因张石川在新片《白云塔》里需要一位美丽端庄、仪态大方的女演员,就请最理想的胡蝶来任主角。这部影片是胡蝶与阮玲玉这两位后来成为中国影坛巨星的演员初次合作,也是惟一的一次合作。影片完成后,胡蝶受到千万观众的称赞。  继《白云塔》之后,胡蝶在五年内主演了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离婚》、《黄陆之恋》、《爸爸爱妈妈》、《桃花湖》、《碎琴楼》、《红泪影》、《自由之花》、《落霞孤鹜》、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以及《啼笑因缘》(六集)等共20部影片,大多是郑正秋和张石川编导。郑正秋对她十分赏识,电影圈也公认她为当代红星。  胡蝶加盟“明星”后,主演了18集《火烧红莲寺》。这是根据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的系列片,它为明星公司赢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尽管由此引起影坛武打片的泛滥,并从而受到舆论的指责,但这也使胡蝶的名字家喻户晓。1930年,明星公司开拍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由胡蝶担纲主演。这部影片于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映。因为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不仅在上海以及全国各地轰动一时,而且引来南洋片商竞购拷贝。  在拍摄《秋扇怨》时,胡蝶和该片的男主演林雪怀由相识而恋爱,遂于1927年3月22日在北四川路(离余庆坊不远)上新落成的月宫舞场举行了隆重的订婚仪式。  可惜这对令人羡慕的伴侣,却远没有人们想像中的那么完美和幸福。  光华瑞气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胡蝶全家从虹口北四川路的余庆坊,搬迁到西区巨籁达路(今巨鹿路)光华里13号居住,这是一幢双开间的西式里弄洋房。虽然门牌号码在西方人看来是个不祥的数字,但胡蝶迁入此居后,却是频交好运,度过了生平最辉煌的时期。  其间,令胡蝶感到高兴的有好几件事。第一件事是影片《自由之花》的获奖。胡蝶在片中扮演小凤仙,她本人认为这是“从影以来拍摄的比较有意义的一部电影”。1933年,该片被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评为优秀影片;同年,又被送往意大利万国电影赛会参赛获奖。

    寻梦录——胡蝶(2)

    1935年,胡蝶应邀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苏联国际电影展览会。后又赴德、法、英、意等国考察。欧洲之行使她欣赏了世界电影艺术,也让世界认识到中国电影和她的表演艺术。胡蝶是中国参展四部影片中《姊妹花》和《空谷兰》的女主角,由此成为代表团中惟一的演员代表。《姊妹花》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展映时得到了好评。影展结束,胡蝶等又赴柏林、巴黎、伦敦、罗马等地考察。回国后,她应良友出版公司之约,撰写了一本《欧游杂记》。  “影后”胡蝶  不过在那一段时间里,让她最为开心的还是“当选影后”那件事。  1933年选举电影皇后的活动,是上海《明星日报》发起的,宗旨是:“鼓励诸女明星之进取心,促成电影之发展。”  选举自1933年1月1日(即《明星日报》创刊之日)开始。由于事属创举,起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参加投票的观众不多。半个月以后,《明星日报》逐日将选票数字刊登在报上,将选举期限定为一个月,到1月31日为止,并准备在“电影皇后”诞生后,举行一次盛大的加冕典礼。后来因天气太冷,选举期限延长一个月。在选举过程中,三位著名的电影女明星(明星公司的胡蝶、联华公司的阮玲玉、天一公司的陈玉梅)票数非常接近,竞争非常激烈。投票一直持续到2月28日下午10时。当天晚上,《明星日报》社揭晓选举结果。到会的有上海名流、电影界代表和著名律师等40余人。先由选举活动的主持人将选举经过和加冕典礼的筹备情况向来宾简单介绍,然后在律师监督下验票。结果胡蝶得21334票,陈玉梅得10028票,阮玲玉得7290票,胡蝶以多数票当选为电影皇后。  选举揭晓后,原本准备举行一次盛大的电影皇后加冕典礼,因胡蝶本人一再谦辞,因此就将加冕典礼取消,决定将这一庆祝活动和“航空救国游艺茶舞大会”结合在一起进行。  大会于3月28日下午两点在静安寺路大沪跳舞场举行。由于事关救国,大沪的经理免费出借会场并免费供应茶点。会场门口悬挂着“庆贺胡蝶女士当选电影皇后,航空救国游艺茶舞大会”的横幅,场内摆满了各界赠送的大小花篮200多只。还不到两点钟,门外车水马龙,门内人如潮涌,于是工部局派来了多名巡捕在会场门口维持秩序,救火会出动救火车一辆预防意外。各个名牌商店也纷纷送来礼物,一则表示祝贺,二则进行广告宣传。例如,福昌香烟公司将新出品的胡蝶牌香烟分赠来宾,中西大药房将明星花露水奉送大家,总统公司送来了“乖乖果”,冠生园食品店献上了巧克力糖……  由于胡蝶正患眼疾,所以5时才到会。5时以前举行交谊舞会并穿插游艺节目。当新诞生的电影皇后终于在场上出现时,会场上立即出现了一个高嘲。  几位社会名流致贺词之后,大会即将“电影皇后证书”当场授予胡蝶。“电影皇后证书”全文如下:  盖闻彩凤衔来,云里颁蕊珠之榜;丹虬献出,河中呈镂玉之图。胜事既成,良辰斯遇,不有佳证,何伸雅怀?电影选举,久畅行于列邦;此次提倡,实中国之嚆矢。而女士名标螭首,身占鳌头,倏如上界之仙,合受人间之颂,声华熠尔,舆诵翕然,足征殊艺冠群,有水到渠成之妙,灵心绝世,是花开见佛之才。今日者裙展联翩,香云馥郁,莫不欢从掌起,喜共眉舒。盖无皇后不能树银幕之先声,非女士不克居金屏之独座也。且秦暴方强,鲁难未已,飞机救国,日相喧呼,积款乘时,借资号召。蒙女士现毫端之艳彩,色相示人,舒口角之春风,歌音餍众。玲珑肝胆,与朱家郭解相期;旖旎光辉,岂小玉双成可比。红尘推戴,岂徒然哉!绣闼尊荣,从兹始矣。允垂嘉话,播世界于三千;竞仰芳姿,抚栏干兮十二。缅想昭阳昼永,日影方中;顿教合浦名高,花枝常好。此呈首届电影皇后胡蝶女士。”  胡蝶是中国有史以来首任“电影皇后”。这事发生于“九·一八”和“一·二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的1933年。胡蝶当选“影后”,不是来自“自选商场”,而是出于“群众票选”,而主办者却是上海一家小报。胡蝶以21334票当选,按这家小报每份铜元三枚(折合大洋一分)计,“皇后”的身价不过元,实在低廉之至。  胡蝶当选后,那时的“海上闻人”和阔佬吴铁城、杨虎、杜月笙、王晓籁、张啸林、虞洽卿、潘公展之流,曾在大沪舞厅举行庆典,名义很堂皇——“航空救国游艺茶舞大会”,这比“电影皇后加冕”自然来得光明正大。舞厅内挤满了“热心救国”的人们。在“救国”的牌子下,又有谁管古北口日寇的炮声隆隆!胡蝶来得很晚,被许多名人簇拥着进场,密密的人墙中隐约传出了她唱的《最后一声》:“您对着这绿酒红灯,也想到东北的怨鬼悲鸣……”真是绝大的讽刺。  等到节目表演完了之后,有人提议请“皇后”当场募捐。当胡蝶捧着随手借来的男人呢帽“沿门托钵”募化时,只见这些“热心救国”的女士先生们一一沿着壁角,快步退出舞场,最后一算,仅募得300余元。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1932年明星公司胡蝶等人赴南京以“赈济水灾”义演为名,住高级的安乐大酒店,宴无虚席,票款收入除去一应开销,七折八扣已所剩无几了。

    寻梦录——胡蝶(3)

    永利村的婚礼  胡蝶访欧归来,已是“姑娘虚岁二十八”。在四年前与林雪怀解除婚约后,她认识了在洋行做事的福建人潘有声,开始了一段马拉松式的恋爱史。这时,她的父亲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母亲对她说:“趁你父亲在世赶快结婚!由他带你进教堂,将你交给有声,他就放心了。”胡蝶遵从母命,决定在年内和潘有声举行婚礼。吉期选定在11月23日上午11时,在九江路江西路口的圣三一堂(红教堂)结婚,晚上7时在南京路英华街大东酒楼宴客。新郎新娘的结婚礼服是在南京路上最有名的鸿翔服装公司定做的。上午9时整,新郎新娘驱车前往九江路教堂。这时候,等候在教堂门口的宾客以及围观的影迷已达2000人之多。  在欢乐的《婚礼进行曲》中,胡蝶的父亲引领胡蝶缓缓步向台前。当牧师庄重地宣布“潘有声和胡蝶从此结为夫妻”时,观礼的来宾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明星公司的同仁们则齐声唱起了新创作的《胡蝶新婚歌》……  当晚喜宴结束,已是夜深人静,新郎新娘又驱车前往他们的新巢——亨利路(今新乐路)永利村29号,去欢度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坐落在亨利路上的永利村,当年是一条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弄堂,素有“影人村”之称。因为上个世纪20年代的电影四大名旦之一的张织云,就住在此弄8号,明星公司的著名影星高占非和高倩苹夫妇也住在此弄16号。  朋友的祝福  胡蝶很会做人,也懂得做人应谦虚的道理。胡蝶与阮玲玉这两位后来成为中国影坛巨星的女明星1928年在影片《白云塔》里初次合作。影片上映后,胡蝶受到了千万观众的称赞,很快就在中国影坛走红了。她在莫斯科时,上海发生阮玲玉自杀事件。有友人闻讯去告诉胡蝶。胡蝶先是怀疑谣诼,说道:“怎么会有这等事,又是小报造谣吧?”友人出示《申报》、《新闻报》的报道和照片,她长叹了一声,潸然泪下,喃喃自语:“我原以为不可能的。玲玉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多么好的演员,我比不过她。她见着人总是高高兴兴的,一脸和颜悦色,会自杀?真是的!”阮玲玉遇人不淑,内心十分痛苦,但她从不形之于色,表面看来总是笑嘻嘻的。她在最悲伤的时候,不是紧锁双眉、哭哭啼啼,而是笑盈盈的模样。  胡蝶与宣景琳都是早期影坛的著名影星,她们曾有过一段“小摩擦”。  20世纪20年代中期,宣景琳是明星公司“四大名旦”之一(另三位是王汉伦、杨耐、张织云),红极一时;而胡蝶也由于拍摄了不少民间故事片而成为天一公司的“台柱”。1928年,“天一”改组,“明星”乘机就将胡蝶“挖”了过来。这样,两位红星碰在一起,难免就会产生一些“小矛盾”。宣景琳当时曾向公司表示:“伊拍一部,我拍一部,大家勿碰头(合作)。”  后来,明星公司筹拍《姊妹花》,安排胡蝶一人兼饰姊妹两角,宣景琳扮演母亲。宣景琳起先不肯,后来经编导郑正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