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之妇唱夫随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空间之妇唱夫随-第65部分
    “我怎么觉得,那两孩子……大的像阿叔,小的像岳丈……”

    “咚……”慕扶疏的头撞到了床柱,三郎一边帮她揉着额头一边仔细回想,比如老大的鼻子和嘴巴和阿叔一模一样,老二的五官和岳丈如出一辙……

    慕扶疏确实想起了前世看过的新闻报道。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只是……阿娘你这么彪悍真的好吗?

    怪不得孩子还没起名字,大约他们也发现了两个孩子两个爹,怎么姓是个问题啊!杨惟爱再豪放,两个孩子的名字一说出去,别人就都知道怎么回事了。

    慕扶疏忍不住又想笑。话说阿娘你以为姓一个姓别人就看不出吗?孩子像阿娘还好,要像了各自的爹。不就明摆着他们同母异父吗?

    更别说才出生三天就叫三郎看出来了。怪不得今天洗三邀请的客人那么少。彪悍的大长公主殿下还是会羞射的啊……

    之后的日子过得飞快。杨惟爱在坐月子,慕扶疏也大着肚子,洗三之后也没有再去公主府。

    八月二十六号开始就是会试。此次全国共一千八百八十六人参考。此次考试地点是在长安城天一书院,也就是贡院,而整个书院的改造也已经完成,完全可以容纳这一千八百多名学子食宿。

    此次会试与往年不同之处在于举子们赶考的旅费全由官府出。当然。不是出现银,而是由官府包食宿。根据各府县途径长安所经过的地区。划出统一的乡镇,在这些必经之处由官府出面,挑选几家干净整洁的客栈,只要举子出具会试证明和鱼符。即可免费用餐和住宿。举子们食宿所花费的银钱都由各乡镇州府统计后交到户部,户部统一结账下发。

    而到了长安城后,这些举子将在天一书院住下。考前十天统一上课,这些课程所学都与考试有关。而那些知识他们能掌握多少端看个人造化了。

    周翰林家的周郎君自然也是提前十天住进了书院。为了防止作弊,出卷的太学院先生和翰林都是提前住到了一起,并且在考完前不得与外界接触。他们出的题目也不是说都会考到,出卷人一共十位,每人出一套考题,再从这十套考题中抽一些题目出来组成一套,另外三郎和慕扶疏也会加一些题目进去。

    负责印考卷的是户部和户部尚书周博端所在的周家,印刷厂的工人也是被监视起来,考完前不许回家,不许和任何人接触。

    如果在这么严格的环境中还能泄露考题,那只能说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而慕扶疏还有别的招在等着。

    此次答卷是采用答题卡的形式,每份考卷发一张答题卡,另有草稿若干,可现在草稿上做题,全部检查完毕后誊抄在答题卡上,答题卡不写名字,而是在每个考生进场后都会发一个号码,这个号码就和现代的准考证一样,上面是阿拉伯数字。这个号码和考试的座位上的号码是一样的,到时候只要将这个号码贴在答题卡上,再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座位上的号码卡上,到时候阅卷完毕,通过答题卡是的号码就能找到举子的名字。

    而考官阅卷的时候,答题卡上的号码是封住的,要么考官熟悉考生字体,否则是不可能在批卷过程中作弊的,且这次阅卷也做了改进,那便是流水线批卷,每个考官负责一种题型,一张答题卡批下来至少要经由八位考官,就算学子们要买通考官,一个两个的也不那么容易,更别说要买通那么多,且还不一定能阅到他们的卷子。

    周翰林也是此次出题者之一。他家中有个孙儿入了会试,一般情况下不会让他出题的。但是周翰林出了门的耿直,从帝后到底下的大臣都愿意相信他。对于众人的信任,周翰林恨不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铺盖一卷就住进了翰林院。

    不管周郎君是狗屎运还是吉星高照,反正这次他是进了会试的,且很巧的和文家的文嘉昊文嘉期住了一个宿舍。

    天一学院的宿舍有双人四人六人八人四种,这是按照学子的年龄所设。小一点的就八人六人住一间,大一点的就四人二人住一间。这些宿舍都是由几个房间和一个客厅组合起来的。房间自是宿舍,客厅却是给学子们温习功课和接待客人的。

    八人六人的宿舍都是高低床,也就是双层上下铺。屋子里除了床铺就是衣柜。床上有活动的书桌,用时放下来,不用时可以固定在墙上。

    衣柜都是带锁的,上层放杂物,下层放衣服,还有两个抽屉。这些柜子都是靠墙做的,深度宽度都可以,一个人用绰绰有余。

    客厅里按照房间的床数安放着书桌,长方形带书架,下面还有三层抽屉,椅子是靠背的,家境好的还能在上面加个棉垫什么的。

    靠墙还有一圈儿转角木沙发和一张茶几,客厅和房间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浴室,里面有莲蓬头和抽水马桶。热水是通过大锅炉接过来的,每天早晚固定时间有热水输送。

    现在慕扶疏和三郎最想的就是将电发明出来。橡胶树有了,就等于有了塑胶塑料,有了塑胶塑料就有了电线,有了电线就能接上电灯,用上电灯就不必再用蜡烛油灯……没准以后还能发明各种电器……

    发电机这种东西吧,其实这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主要是前期投入比较大,慕扶疏打算在日本县大捞一笔,谁叫那里银矿多呢?还有印度,据说原先的国王赫尔曼驾崩了,现在是他儿子继位,此次就是用这个借口没来朝贺。慕扶疏觉得这都不是问题,等她出图纸的大船造好了,带上十几把抬火炮,一准能装几十船的宝石回来。

    印度可是几十年没有纳贡了!

    古人的智慧绝对不比现代人差,慕扶疏拿出来的图纸他们都能看懂大半,不懂的地方也和原料缺失有关。

    比如电灯,现在玻璃的制作方法已经被掌握的很纯熟。灯泡外壳可以用吹制的方法做出来,但是灯泡里面的钨丝怎么做?怎样抽真空(古人根本不懂什么叫真空,解释也没用),这些都是问题。

    其实一开始的灯泡里面用的不是钨丝,而是炭丝。就是用竹子烧成炭后做成的炭丝。炭丝虽然可以作为灯丝使用,使用寿命却不长,很容易就烧掉。而钨丝就简单得多,就是将钨条锻打、拉拔后制成的细丝。

    钨是属于有色金属,也是重要的战略金属,钨矿在古代被称为“重石”,而中国就是产钨大国。钨矿大体上分布于中国南岭山地两侧的广东东部沿海一带,尤其是以江西的南部为最多,此外,江西的大余、都昌、湖南的汝城、安化、临武、资兴、荼陵等地;以及广西和云南、四川、福建等省也有钨矿资源。

    虽然钨丝的打造有些困难,因为灯丝是及细的,但是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和现代人用惯机器不同,他们都是习惯手工铸造的。现在先可以用手工打造钨丝,等以后再慢慢发明机器锻造钨丝。

    慕扶疏和三郎相信,只要找到原料,加上细致的图纸和详细的解说,没有什么是造不出来的。

    yuedu_text_c();

    当然,飞机火箭之类就不要想了。

    会试考试时间也是一天,因为题目比较多,开考时间延长,这一天的考试中间是没有时间用膳的,每个考生在进考场的时候都会发两个大肉包和一壶水,中间不得进食自带食物。(未完待续)

    ps:鞠躬感谢羽之灵同学投出宝贵的粉红票!

    你对清水绝壁是真爱……好感动

    224 双胎满月宴杂记

    八月底已经入秋,很多地方开始收割水稻等农作物。户部底下新设了农业部,由大司农主管。慕扶疏通过农业部在全国推广脚踏式打谷机和手动的脱粒机。

    这个时候的农人打谷都是抱着稻谷在地上摔,或者用石磙碾。这样很容易有漏掉或者碾碎稻谷。

    脱粒就更落后了,古人说“舂米”就是如此了:将稻谷放在石臼里舂。石臼又分为两种,其中有用双手抱臼锤,上下捣动的称为手臼。另一种是需用脚踏动支在两只支架上,其一头为木质短脚踏柄,以带动另一头其前端装有铁锤头的长臂木柄,它的铁质锤头在镶入地里的大石臼中不断撞击的脚臼。脚臼比手臼要大好几倍,工作效率也要高好几倍。旧时乡镇上的邻里及族亲之间,常常凑钱置设一个或数个共用的石脚臼,以应付年节急用。

    石臼舂出来的米很多都是碎的,带稻壳的也多,好一些的精米就是从这些碎米里挑出来的,十斤米只能舂出三分之一好一些的精米。

    慕扶疏给出的图纸自然不是那种现代化的用电的,而是改良的手工操作的。就是这样也比那些原始工具好用的多。

    不是慕扶疏不想一步到位,而是这个时代还是农耕时代,不适应一下子变为工业时代。打个比方:百姓们种田、纺织都是纯手工,你要是一下子全部改为机械化,那么多出来的人工怎么办?原先一个人一天织一匹布,用了改良的织布机一天能织十匹布,那么布一定会降价,势必会影响到手工业者的生活。

    所以有时候发展过快是要不得的。如果有一天。大隋已经强大到打通了世界贸易的商路,市场供不应求,才能提高工业化。

    会试结束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阅卷,之后便是殿试。

    杨惟爱的双生子也迎来了满月宴。

    这一个月间,慕扶疏去看过杨惟爱和两个弟弟一次。

    如三郎所说,那两个孩子果然一个像杨翁一个像崔崇瑜,慕扶疏长相随了杨惟爱。可以说杨惟爱三个孩子都是会长的。女儿像阿娘自然漂亮。儿子要是像了阿娘就悲剧了。

    可是杨惟爱一点儿也不愿意儿子像阿爹!小郎像她又怎么样?漂亮的小郎人人都欢喜呀!将来吸引的小娘子也多……

    虽然杨惟爱很彪悍,对外也声称有两个驸马。一胎生俩是好事,问题是两个儿子两个爹。这就说不上是好事还是坏事了。

    就连慕扶疏,在看到这俩弟弟的样貌后第一反应就是阿娘和两个阿爹一起滚了床单……一起……滚了……床单……

    一起哦亲!妥妥的3p哦!别人一定也是这么想的,光是想象那场面……慕扶疏的眼睛不住的瞥向屋内那张大床,视线很不小心的被杨惟爱注意到了。大长公主殿下恼羞成怒。指挥大着肚子的皇后殿下帮弟弟换沾了黄金万两的尿布……

    双胞胎满月宴,杨惟爱有了慕扶疏倾情赞助的补药和空间水。整个人容光焕发光彩照人,身材恢复的超好,腰是腰臀是臀,上围更是涨了一圈。慕扶疏目测已经向f发展了……

    低头看看自己的d罩,慕扶疏满意的点头。好在这个时代的女人不似宋朝明朝,以小胸含胸为美。她嫡亲的奶奶张氏就及其的穿了件露出大半胸脯的低胸襦裙,抱着阿月(双胞胎老二)不撒手。

    这两个孩子到底还是取了名字。老大文嘉昫、小名阿明;老二崔扶昭、小名阿月。

    双胞胎和慕扶疏同一天生日,都是中秋节生人,小名连起来便是明月。虽然娘娘腔,也是顺应这个时代民众心理。穷人家孩子叫阿猫阿狗的动物名,贵人家叫阿芳阿芷的娘子名,都是希望小郎君不生病、好养活。

    杨翁父母年过八十,都还无病无痛,在这个平均年龄五十就算高寿的时代来说算是人瑞了。这次满月宴,他们自是坐在上座。张氏和现任丈夫沈百渭陪坐,崔崇瑜的亲爹还是一如既往没有出现。

    据说他还活着,似乎是瘫痪了,平日生活就由他的“真爱”米氏姨娘照顾。崔氏现任族长说了,他活着米氏便也活着,他死了米氏便陪葬。

    说是贵妾,唯一的儿子不知所踪,正室子崔崇瑜又权势滔天,哪个愿意为了米氏得罪人?留着她一条命不过是让她看着别人过的好、愈加衬托出她的凄凉而已。

    要慕扶疏来说,米氏追求真爱不能说她错,问题是她明知道崔问笙早就定了亲,还不知廉耻的未婚先育,要知道世家大族是不会承认非婚生子、且是庶长子的,她偏偏自作聪明,觉得崔问笙做定了崔氏下一任家主,到时候整个崔家都是他说了算,悄无声息弄死一个张氏将她扶正是妥妥的,她万没想到的是张氏居然敢敲登闻鼓,而崔氏也比她想象的要脸面。

    崔崇瑜自然是当自己亲爹死了,对张氏不亲热却也不疏远。张氏带来给孙子的金镶玉也是立马挂在了二郎脖子里。

    杨翁的老母文老夫人自然也给孙子准备了挂件,其他叔伯也有礼物,兄弟侄儿侄孙(大郎辈分好高)之类的却还需他给金银锞子。对此二郎表示毫无压力,他阿爹辈分虽然高,和本家却没多少来往,就卢氏和莲叶来了,送了几套小衣服。反倒是张氏后嫁所生的儿女都是人未到礼节到了,大约都是不差钱的,送的都是金银珠宝,连大长公主这样见惯富贵的也不由低叹沈氏果然是属于闷声发大财的,用大娘的话来形容就是低调的奢华!

    yuedu_text_c();

    满月宴帝后自然也要出席的,和包括文老夫人张氏一家子在一个屋子吃饭。现时的皇帝和后期明清时代不同,没有那么多规矩,并且以前吃饭都是小几分餐制,直到三郎登基后宮宴开始用圆桌,整个大隋也开始跟随潮流,用起了圆桌,也导致慕家的家具工厂生意好到爆!

    要知道只有慕家家具厂做出来的才正宗,宮宴都是用的慕家的桌椅呀!

    这也证实了品牌效应古来有之。

    慕扶疏和三郎都是没架子的,张氏第一次亲近这个长孙女,自然是要亲香亲香。小心拉过孙女儿搂在胸前,嘴里喊着心肝肉……

    慕扶疏看着她雄伟壮阔的前胸波涛汹涌,简直不忍直视。张氏拉着慕扶疏左看右看,啧啧赞叹她会长,像极了爹娘的长处,又见她手上金钏手镯都不戴,二话不说撸下手上少说半斤重的一个镶宝石金手环套在了她小臂上,语重心长道:“怀孕的娘子定要戴些金器压一压,这是为腹中孩子好。”

    慕扶疏不知道还有这规矩,杨惟爱也是第一次听说。她头胎的时候逃亡在外,二胎时又没个长辈在身边,对于这些忌讳不是很了解。但既然是阿家说的自然不会错,马上也撸了一只小一些的金钏儿戴到慕扶疏手上:“听你阿奶的。”

    慕扶疏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手臂好重,筷子都拿不起来。

    虽然大郎二郎两个爹,各自的爷奶却融洽的很,抱了自己孙子逗弄,再交换着抱一抱,同样送上礼物,完全没有一点儿尴尬。

    慕扶疏再次感叹古人真的好开放、好强大……

    孩子容易累,很快由|孚仭侥副Ыニ酢s嘞碌娜四抗舛纪蹲⒌搅搜钗┌亲由稀br />

    在座年纪最长的文老夫人瘪着嘴道:“我看殿下这一胎定是个小郎君!”

    张氏也肯定道:“肚子尖尖,背后不见,定是郎君没错!”

    杨惟爱虽然也生了三个孩子,看肚子辩男女却是不会的,但是见两位阿家都肯定了,便也斩钉截铁道:“对,肯定是小郎!三郎你赶紧想个好名字,不要像我家大郎二郎,想了一个月才想到。”

    阿娘你确定不是因为不晓得姓什么才不肯起名字的么?慕扶疏远目……

    三郎和慕扶疏自然是知道孩子的性别的,当初慕扶疏在横扫医药公司仓库的时候还扫了一台进口的人体扫描仪,辐射小、扫描全面,四个月时就能看出她腹中胎儿性别。

    本来慕扶疏是不打算扫描的,但想起这个时代没产检,万一缺个手指脚趾什么的(准妈妈就是这样无厘头)……于是在六个月的时候就扫描了一下,还打印了孩子的照片留作纪念,让三郎惊呼神乎其技,第一次问慕扶疏她前世是不是住在天上,那些东西是不是天宫才有的东西……

    如今慕扶疏已经怀孕七个多月,还有两个月就差不多要生产了。怀孕期间慕扶疏严格要求自己,合理饮食,适当锻炼,身体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自然腹中胎儿也是发育的极好,御医都说皇后殿下和小王子都健康的不得了,这样健康的孕妇和胎儿真的很少见。

    慕扶疏更是据此推出了一本孕妇手册,从孕前指导到产后恢复都参照前世经验书本详细编录,争取大隋每户人家都人手一本。手册第一页就将溺婴重罪写在上面,也提醒大家千万不要以身试法。

    虽然现在百姓们识字的还不多,整个大隋通过“助学郎中”和“助学令”的踊跃捐献,如雨后春笋便建立的书院遍地开花,适龄学童们也都按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