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外戚风流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三国之外戚风流-第18部分
    !”?    关羽闻言一愣,聪明如他者,如何猜不到刘继的意图。山阳王家是整个关东士族的代表之一,与汝南的袁家同时依附在大将军何进麾下。

    只要他动手杀了王稻,就会成为整个何进集团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到时整个大汉之中,能保住他性命的人,绝对不超过一手之数,而刘继正好是其中之一。此事之后,他若想要活命,就只能死心跟着刘继。?

    关羽红脸微动,看着不断靠近的王稻,凤眼之中一道冷光闪过。?

    “噗!”?

    一只大脚如闪电般的伸出,正好踢在王稻的胸口之上,一声胸骨碎裂的声音刚刚响起,王稻廋弱的身体便飞出四五米远,撞翻数个案犊之后,重重的摔到了地上。?

    被关羽一脚踢的胸骨明显塌了下去的王稻,吐出口中的淤血后,奋起全身最后一丝余力,指着刘继说道:“你…一…定…会…后…悔…的!”?

    “后不后悔不用你操心了!”刘继明显对于这个将死之人的威胁不屑一顾,“正如你所做出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就是身死族灭,后悔又有什么作用?”?

    王稻已经提不起丝毫的力气来回答刘继的问题,只能将一双愤怒的眼睛狠狠瞪向刘继,片刻之后,王稻眼中的神采终于逐渐消失,彻底死去。?

    看着王稻死去,关羽知道他已经彻底打上了刘继集团的烙印,他的性命也将与刘继息息相关。?

    “云长!”刘继摇头轻叹,对着身旁的关羽笑道:“你这一脚也确实够狠的。”?

    “不过,我喜欢!”?

    关羽闻言后顿时怒哼一声,便将头转向一边,自顾自闭目养神去了。?

    对于关羽的无礼举动,刘继早已经习惯了,见状只是轻轻一笑,便吩咐门外的兵士,将王稻的尸体抬了出去。?

    刘继看着面前如同破革一般被抬出去的王稻,不由戏谑的想道:“得罪了整个关东士族的关羽,刘备还敢收留吗?哈哈!”?

    王稻之死不过是这场屠杀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定陵县城之中的屠杀仍在继续,直到深夜时分,陈宫,赵云和刘勇才满身血迹的向着县府走去。?

    “公台,子龙,阿勇!”刘继见三人出现在门口,连忙起身问道:“事情可还顺利?”?

    “君候放心,一切都很顺利!”?

    “君候!”陈宫微微向前跨了一步抱拳说道:“经过审查,此次勾结黄巾叛贼入城的大族共有十三家,其中以王家为首,其余十二家皆是受其蛊惑!”?

    “恩!”刘继点了点头,挥手示意三人先坐下后,继续说道:“这些家族的成员都抓起来了吗?”?

    陈宫微微一笑,回道:“今夜一共杀了反抗的大族成员两百多名,捕获成员四百多人,还请君候示意该如何处置这些人!”?

    “这么多人?”刘继有些发愣,若是将这四百多人全部杀了,只怕他屠夫之名就要坐实了,“将这些人全部关入大牢,待平定黄邵之后押送洛阳,交给天子处置。”?

    陈宫微微点头,既然首恶王稻已除,他也不会计较这些无关轻重之人的死活了。?

    “你们先下去吧!”刘继有些疲惫的挥手示意三人离开:“子龙,整顿军务的事就交给你了,等到徐奉等人到来,便直取阳谷!”?

    “诺!”

    …………………………?

    洛阳,大将军何进府中。?

    王谦此时正双眼通红的看着从定陵送来的密函,还未看到一半,豆大的汗珠便从他的脸上落下。

    “刘继小儿,简直欺人太甚!”

    信笺看完之后,王谦只感觉一股恶气从腹中缓缓升起,直冲脑门。

    “兄长…!”

    yuedu_text_c();

    王谦愤怒的扔掉手中的白绢,整个身子开始微微颤抖起来。

    正从门外路过的王粲,听到王谦凄厉的大喊声后,慌忙跑了进来问道:“父亲,你怎么了?”

    “你伯父…”王谦擦干眼中的泪水后,指着地上的白绢,悲声说道:“你自己看吧…”

    王粲连忙捡起地上的白绢,仔细看了起来。看完之后,王粲顿时大惊:“伯父被刘继杀了?”

    “恩!”王谦一张老脸泪痕犹在,看着王粲说道:“就在十多日前,我们王家在颍川的分支,几乎被人灭族!”

    “刘继小儿,简直犹如疯狗一般,竟然做下如此惨绝人寰之事!”

    王粲闻言一愣,“父亲,那刘继为何要诛灭我颍川王家?”

    王谦微微一叹,说道:“据说是你伯父勾结黄巾叛贼入城,害死了定陵县令。”

    “这…”

    “此事我定要上凑天子,我王家累世三公,素有清名,怎能这般任人欺辱!”

    王谦说完之后,便要抬步向着门外走去。王粲见状连忙一把拉住,悲声说道:“父亲不可!”

    “粲儿,让开!”王谦想一把甩开王粲,却又怕伤到他,只好回身说道:“难道就让你的伯父这么死了吗?”

    “父亲,若是此时面见天子只能将事情变得更糟!”王粲见王谦依旧拖着他向外走去,连忙跪道:“父亲,父亲!”

    “粲儿,快起来!”王谦看着王粲的手臂被他拉出一条血痕,心中顿时一软:“快起来说话!”

    王粲见王谦停住脚步,连忙说道:“父亲,请听我一言,在去面见天子不迟!”

    王谦看着还不到他胸口的王粲,心中闪过一丝自豪。虽然王粲只有十余岁,却经常被人称作神童,不仅聪慧异常,更有过目不忘之能,将来一定能够将王家发扬光大。

    “粲儿,”王谦轻轻的摸了摸王粲的头,满眼都是慈爱之色,“你说吧!”

    “父亲,据信中所言,刘继一下便抓了定陵十数大族,共有四五百人之多,只怕伯父勾结黄巾之事不会假了!”王粲轻轻一叹,“唉,父亲此时若是面见天子,只怕会被那些宦官抓住这个机会,恶言中伤!”

    黄巾之乱时,何进被天子拜为大将军,并且趁机大肆扩张势力,在外招揽各地名士,作为羽翼,在内广置党羽,控制朝政。

    天子身边的近侍张让等人对何进妄图专权之事非常反对,两个集团虽然表面非常和睦,但暗中却是争斗不休。

    王谦此时为大将军府中的长吏,乃是何进的心腹之人,若是被张让抓住勾结黄巾叛贼这个把柄,以张让打压政敌的手段,只怕整个洛阳王氏亦逃不掉灭族之祸。

    王谦顿时被吓出了一声冷汗,幸亏有王粲拉着,不然险些酿成大祸。

    “粲儿言之有理,如今宦官已有从头再起之势,唉!”王谦脸上忧虑久久不散,沉思一会后,才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道:“粲儿认为此事该如何处理?”

    王粲眉头一紧,思虑片刻后说道:“父亲,应该将此事先通知大将军和侍御史袁绍!”

    黄巾之乱结束后,何进便上表当时大将军府掾袁绍为侍御史,主监察百官之责。

    王谦有些疑惑的问道:“为何要通知袁绍?”

    “此事一旦传入朝中,张让必定会借此机会打压关东士族,若将此间的厉害关系告诉袁绍,他定然不能置之不理!”

    “父亲,此时最重要的是保住洛阳王氏一脉,报仇之事只能缓缓图之!”

    王谦听到王粲的一番分析之后,脸上的哀伤更重,许久之后才点了点头说道:“也只能如此了!”

    此时正在颍川为出征阳谷作准备的刘继,全然不知他已经得罪了一个神童,依旧翘首以盼徐奉和三千新兵的到来。

    yuedu_text_c();

    正文 第八十五章 汉朝士族

    2014-8-18 19:49:42 本章字数:3316

    刘继在定陵县亲手下命屠杀了城中十数大族的事,很快便传遍了整个颍川,随后的一个月的时间里,通过颍川一众士人的有意传播,很快整个大汉已经无人不知此事了。

    董太后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几乎同时派遣了心腹之人前往定陵,将刘继一顿狠批。

    刘继看着案犊上摆了一大堆的谴责书信,心中不由对士族势力之大,影响力之强感叹万分。

    在东汉时期,一个人要想通过正规途径做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士人;第二,必须通晓经学;第三,必须被举为孝廉。

    州郡举孝廉就是孝子廉士,这是对德的要求。通晓经学也叫明经,这是才的要求。必须是士人,则是身份的要求。

    自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除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士人成为了最高一级的平民。

    后来平民逐渐分为四种,即士农工商。士,就是士民;农,就是农民;工,就是工民;商,就是商民。农民务农,工民做工,商民经商,士民读书。

    士以读书为业,以做官和传承文化为目的。所以士农工商之中,士的地位最高,商的地位最低,他们甚至无权做官。?

    这样一说谁都明白,但当时能够达到这三个标准的人还真不多。别的不说,光是通晓经学就很难,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书读,都读得起。如果还要求什么都不做,专门只读书,那就更难。因此,只有那些有书读,读得起,读得进,读得好,而且并无其他职业的读书人,才可能做官。

    做官必须读书,读书为了做官,读书与做官就变成了一件事,变成了职业。一个家族,如果以读书做官为职业,就叫“士族”。如果世代读书做官,就叫“世族”。但是,以读书为业的,差不多也都世代为官。所以,“士族”即“世族”。

    由此可见,所谓“士族”,就是由于世代读书做官,而从平民阶级中分化、产生出来的特殊阶层。他们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士族为什么能垄断仕途呢?因为一个人既然是有条件读书的,又做了官,他们的子孙后代自然也比别人更有条件读书,更有条件做官。即便读书人多起来了,祖辈、父辈做过官的人,同别的读书人竞争,总要容易些。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做官的人,世世代代都做官,甚至都做高官,比如“四世三公”的袁家就是。这样一来,做官的名额就有可能被若干家族垄断,或者垄断某些官职。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一个人做了官,就有了推荐权,可以推荐别人做官。推荐什么人呢?两种人。一种是自己人,还有一种是社会地位较低的读书人。这些人做官机会较少,一旦被推荐,一般都会感恩报恩,甚至与推荐人在政治上发生从属关系,情感上发生父子关系,成为他们的“非血缘关系家族成员”。一个人,官越大,推荐权就越大;做官的时间越长,使用推荐权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世代做大官,就会形成“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这些“门生故吏”也可以推荐别人做官。但他们既然是某某家族的“门生故吏”,那么,他们在行使推荐权的时候,当然要看这些家族的眼色,或者贡献若干名额作为报恩。因此,一个家族的“门生故吏”越多,他们掌握的推荐权也就越多。时间长了,也就垄断了做官权。

    第三,享有推荐权的人还可以互相推荐,也就是我推荐你的人,你推荐我的人。这种“投桃报李”的做法也是官场的“潜规则”,人人心知肚明,往往不用讨价还价便能默契地进行。最后是推荐权和做官权都被大大小小的士族瓜分。

    不仅如此,士族控制着整个汉朝的舆论,因为这群人原本就是由于读书才做官,由于做官才成其为士族的,当然最有学问最有文化。因此,作为思想界、文化界、学术界的领袖,士族便不难团结一大批文化人,这就是名士和太学生。太学生就是太学里的生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后备干部”。名士就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社会贤达”。名士不一定出身士族,有的名士还兼有其他身份,比如窦武是外戚兼名士,刘表是宗室兼名士。但不论何种身份,都与士族关系密切,大体上是名士依傍士族,士族借重名士,太学生则成为他们的拥趸。

    所谓的“名士”,就是现代的“意见领袖”或者“公众人物”。这些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发表意见,褒贬人物,议论时政。这种意见,当时就叫做“清议”。清议的影响力很大,杀伤力也很强。一个人,如果被清议所褒扬,就身价百倍;如果为清议所不齿,就臭不可闻。清议的力量这样大,发表清议的名士又和士族站在一边,还有太学生作为呼应,士族当然就控制了舆论。

    士族掌握了做官权,就控制了仕途;掌握了发言权,就控制了舆论。有了这两个条件,他们就不难成为豪强。成为豪强也并不奇怪,因为东汉原本就是由豪强(主要是南阳豪强)建立的政权。主宰这个王朝的,也一直是豪强,比如外戚、宦官、大商人。他们也都是大地主。士人出身中小地主,原本不是豪强。但是,士人变成士族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由偶然做官变成了世代做官。做官,地位就高,就有名。做官,权力就大,就有利。既有名又有利,他们的家族,就可以利用自己占有的政治资源和政治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从中小地主变成大地主,成为雄视天下称霸一方的豪强。这样的大姓豪族,就叫“世家大族”,也叫“衣冠望族”,还叫“名门望族”,也简称世族、士族、望族、势族。世家,就是世代做官;衣冠,就是诗书传家。诗书传家,自然有声望,所以叫“望族”,也叫“名门”。世代做官,自然有权势,所以叫“势族”,也叫“世族”。既没有权势又没有声望的庶民之家,就叫“寒门”,也叫“庶族”或“寒族”。

    显然,士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他们不是贵族(皇亲国戚),也不是庶族(普通平民)。属于平民阶级,却比平民高贵;不能世袭官职,却能垄断仕途。就性质而言,他们是“半世袭的准贵族”;就地位而言,是接近贵族的“高级平民”。他们与名士的关系最为密切,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在于:士族是族群,名士是个人;士族必须做官,名士则不一定。但在多数情况下,名士与士族的阶级立场、道德观念、政治理想是一致的。因此士族往往充当名士的后tai老板,名士则往往充当士族的代言人。

    汉光武帝以后,逐渐开始重文轻武,所“重”的“文”也非汉武帝时期“外儒内法”的“文”,而是更偏重于“纯儒学”,尤其以研习“古文经”的士人,“古人经”是始皇帝“坑?儒”的“幸存者”,当然不可能跟法家思想沾上边儿。

    后汉欲行“王道”,而“王道”早在周王东迁时就已寿终正寝,根本不可能再造盛世了。

    后汉立国之初所推行?的“纯儒学”经过皇帝的干预,大力发展谶纬之学,更倾向于人造神学,甚至有“代汉者,当涂高”的预言,这当涂高,指的便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袁氏。

    相对于前汉初期的“无为而治”,后汉前期的“重文轻武”在政治意义上实在是短视之为。

    而士族的最终政治理想是什么?

    他们只是想建立一个由士人阶级掌握的政权而已,此时权倾天下的何进,亦不过是关东士族选出来与宦官对抗夺权的政治代表而已。

    汉朝真正灭亡,与士族垄断官吏选拔和宦官争权夺利脱不了干系!

    ………………

    颍川之地多山川湖泊,因此一到春天便是细雨连绵。

    因为这一场春雨的耽搁,徐奉,张郃和苏青若带领的三千新兵,直到二月下旬才缓缓到来,一起到来的还有明灯和数百辆遮盖十分严实的牛车。

    刘继高兴的将被张郃残忍操练了一个月的新兵安排好进军营后,连忙召集众人商议出兵之事。

    yuedu_text_c();

    徐奉张郃苏青三人连忙行李说道:“君候!”

    “月余不见,三位风采依旧!”刘继微微一笑,“诸君既然来了,我欲三日后出兵,诸君认为如何?”

    陈宫摇了摇头,说道:“君候,斥候刚报,汝南黄巾贼帅刘辟带着万余精壮已经向着阳谷赶去,准备支援黄邵!”

    “万余精壮?”刘继微微一愣,黄邵号称的三万兵力之中,以老弱妇孺居多,真正能战者不过万余,此时加上刘辟的万人,足足有两万多人了,“刘辟到哪里了?”

    陈宫说道:“预计今日就会到达郾县!”

    刘继有些担忧的说道:“贼众势大,恐难破之!”

    “呵呵!”此时却听一阵轻笑之声响起,刘继一看,戏志才正面露不屑的看着门外说道:“一个刘辟,破之易如反掌,君候何必忧虑!”

    刘继连忙问道:“志才可有妙计破敌?”

    “恩!”戏志才点了点头,将目光重新放到了刘继身上,“正有一计!”

    正文 第八十六章 兵发阳谷

    2014-8-18 19:49:42 本章字数:2251

    刘继一脸兴奋的问道:“志才,计将安出?”

    “呵呵!”戏志才缓缓从座榻上起身,将目光投向了屋外连绵的细雨之中:“君候所忧虑的不过是刘辟与黄邵合兵一处而已,志才斗胆向君候讨要千名骑士和勇将一名,七日之内定可破刘辟援军!”

    刘勇闻言顿时怒目一瞪:“军中之事岂是儿戏,你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文弱书生,竟敢妄言七日便破一万大军?”

    戏志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