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采风流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重生之文采风流-第34部分
    》的影响。

    此时还在播放《天龙八部》的电视台只剩十三家了,可收视率依然居高不下。每当哪个台演到“聚贤庄一役”、“少室山大战”、“萧峰打虎”、“平定楚王之乱”“雁门关外,教单于折箭”等,收视率就会飙升。

    除了精彩绝伦的武打效果外,“平定楚王之乱”的那场战争戏也被观众们津津乐道,被评为最好的古装战争场面,却是把《后三国演义》的战争戏全给比下去了。

    影视圈的艺人们见万邦影视的《天龙八部》制作如此精良,创下收视奇迹,更是造就一批当红艺人,自然也希望《射雕英雄传》会有如此效果,所以才会趋之若鹜。

    经过一周的角色选拔,《射雕英雄传》剧组正式成立,演员们纷纷前来报道。在拍过定妆照后,演员们接受了松江卫视的采访。

    镜头前,已经改用艺名的高强笑着向镜头打招呼说:“大家好,我是高强,今后会用艺名高中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在射雕中扮演郭靖,我会好好演出。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支持《射雕英雄传》,支持《神雕侠侣》。”

    周晓、金玉芝、程楠、江瑞雪,以及会在射雕中客串王重阳的纪连城,和其他一些主要演员纷纷在镜头前向观众打招呼,请求观众们支持《射雕英雄传》,支持《神雕侠侣》。

    而这当中,松江卫视主要的还是要采访张铎,主持人却是《欢乐总动员》的那个男主持人,李可。

    “大家好,这里是松江卫视的《娱乐快报》,我是主持人李可!今天我们采访到的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著名作家,大导演张铎,张铎你好!”

    “你好!”

    “那我们知道张导要拍摄《射雕英雄传》,不知道这次的投资是多少呢?”

    张铎笑着说道:“这次的投资是三千五百万。”

    李可夸张地说:“哇,三千五百万,又创了武侠剧投资的最高纪录啊!那不知这么高的投资都会花在那里呢?”

    张铎说:“我们万邦出品,必属精品。这次拍摄《射雕英雄传》也是如此。我们会在服装、道具、场景、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力图做的比《天龙八部》八部更好。”

    “哇,超越《天龙八部》,这个好像有点难度啊!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绩,这个真心不好超越啊!”

    张铎笑着说:“超越只是我们的一个心态,目的是做的更好而已。”

    李可笑着说:“哦,原来如此,那我想问张导,读者们希望你能精益求精,修改《神雕侠侣》,您怎么看呢?”

    “《神雕侠侣》从头到尾,整部书,都在写一个“情”字。“问世间情为何物”,是全书的主旨。书中所写的各种男女之情,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所遇到的不同爱情,有的成为喜剧,有的成为悲剧。杨过与小龙女之间,其实本是一出悲剧,但是鉴于读者们的强烈反应,我会让它以一个皆大欢喜的方式结尾。”

    李可心说,这还是读者强烈反对之下,不然真不知道《神雕侠侣》要悲剧成什么样子。

    “张导,关于王诚所说的,他认为你的小说在宣扬不伦之恋,没个读过书的人都应该去抵制《神雕侠侣》,你怎么看呢?”

    张铎“呵”地一下笑了,说道:“王诚从前是写历史演义小说出身,我一直以为他的历史知识应该是极其渊博的,可现在看来,却也不过尔尔。他指责杨过跟小龙女之间是不伦之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写的《龙行天下》中的明宪宗和万贵妃又是什么关系呢?”

    “杨过初见小龙女时,已经是十四五岁的半大孩子了。而明宪宗和万贵妃最初相遇的时候,一个两岁,一个十九岁。杨过跟小龙女在活死人墓中学艺,只能说是亦师亦友,却谈不上是小龙女抚养杨过,因为那时的杨过已经是一个可以自食其力的人了,虽然从前的自食其力只是偷鸡摸狗。可明宪宗却是由一个两岁的婴儿被万贵妃抚养长大的,他跟万贵妃是什么关系?王诚在批判《神雕侠侣》宣传不伦之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小说呢?他极力渲染明宪宗对万贵妃的宠爱,连他自己差点绝嗣都能容忍,这样的畸恋,是否要我们来抵制,批判呢?”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二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松江卫视在放完《天龙八部》之后,收视率有所下滑,但在国内的地方卫视中,综合排名也在第二位,仅次于芒果台而已。

    张铎的这段话一播出去,可比王诚在《东北晚报》上的那篇文章的影响力大多了。国内的好多观众这时才发现,原来一直指指责张铎的王诚,才是真正宣扬不论之恋的人。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便是如此,张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却是用的好一招斗转星移,顷刻间就把形式逆转过来了,却让王诚有苦说不出了。

    其实读者们觉得小龙女那段有些虐心,但也没到就此背离张铎而去的地步。可《东北晚报》的周晓峰偷换概念,王诚上纲上线、扣大帽子,加上其他媒体扇风点火,王诚的长辈朋友帮忙,才把造成现在的舆论形式。

    可当张铎点出王诚才是真正宣传不论之恋的人,却指责张铎时,读者们立刻就愤怒了。

    《松江晨报》上刊登了张铎的书迷李君豪的一篇文章,题目为:无耻的下限

    “首先声明,我是孟南星先生的书迷,曾经是,现在是,但有一段时间不是。而这段时间,是我们众所周知的。

    我之所以会背离我一直喜欢的孟南星,到最后去抵制他的小说,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首先源于小龙女事件,虽然读到那段时让我很不安,也有些心痛,但还没到背弃的地步。可后来事件的发展,却出乎了我的意料。

    《东北晚报》的主编周晓峰在报纸上偷换概念,他说当小说发表出来,塑造的人物形象活在读者心中时,它就不再属于作家,而是所有的读者。

    yuedu_text_c();

    可问题是从《神雕侠侣》目前连载的字数看,这仅仅是个开头,我们对于书中的人物形象没有完整的认识,对于他们的命运更是一无所知,怎么能说他们已经就属于读者了呢?如果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属于读者的,那谁能告诉我小龙女是一个怎样的人,杨过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们又会有怎样的遭遇?我想除了“星仔”,没人可以回答!

    既然我们不知道他们会有什么样的遭遇,为什么要抵制他们所遇到的不幸呢?难道仅仅因为他们是主角,又或者说他们是好人,就不能遭遇大不幸吗?可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正是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不过是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可那时的我偏偏像着了魔一样,被铺天盖地的宣传所迷惑,一定要“星仔”向读者道歉,修改剧情,现在想来,这才是大错特错。

    后来王诚在《东北晚报》发表评论,指责“星仔”的小说宣扬不伦之恋,更有许多学者跳出来帮腔作势,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攻势。我也被蛊惑蒙蔽,现在想来,实在是可悲可笑。

    王诚是如此的傲慢,以至于不屑去掩饰他的愚蠢。明明他才是宣扬不伦之恋的人,却敢贼喊捉贼,跳出来指责别人,我们既要佩服他的勇气,也要佩服他的脸皮。这得是多么不要脸的人才能干出的事啊!我只能说他的无耻已经超出了人类下限。”

    李君豪写的这篇文章发表出来,立刻引起了读者们的共鸣,那些曾经反对张铎的书迷们,也纷纷表示当初受了媒体蛊惑,如今迷途知返。书迷不仅重新订阅《松江晨报》,也开始自发地抵制《东北晚报》。

    而一干媒体见形势变了,也转了风向,开始大肆批判、攻击王诚起来。反正武侠小说两位宗师,骂完张铎骂王诚,怎么都是他们博眼球,提高销量。

    《松江晨报》的销量停止下滑,开始急剧暴涨,超过了之前的最高纪录一百三十二万,达到了一百四十六万份的历史纪录,让报社内一片欢腾。

    相比之下,《东北晚报》受到的损失就重多了。《射雕英雄传》在《东北晚报》连载的时候,报纸的最高发行量是二百零八万份。等张铎跟东北晚报的合作关系结束,王诚的《龙行天下》从《每日娱乐新闻》转到《东北晚报》之后,加上“松江杯”小说大赛的举办,让《东北晚报》的销量曾一度达到二百一十三万份,比张铎在的时候还高了五万份。

    可等张铎在电视上指责王诚贼喊捉贼,李君豪谴责王诚无耻,媒体们见风使舵后,《东北晚报》的销量就开始急剧下降,此刻已经下滑到一百八十八万份了。

    虽然一百八十八万份也是国内第三,可下降的幅度却超过了百分之十。不得不让周明德心惊肉跳。他紧急联系王诚,希望能想出一些办法。

    王诚一般时都是呆在京城的,周明德也只能打电话给他,“王老师,你好,我是周明德啊!”

    “周社长,你好!”

    “王老师,张铎在松江卫视上的讲话你看了吗?形势对我们非常不利啊?”

    王诚恨恨道:“我当然看了,张铎小儿,实在可恶。更加卑劣的是,他居然指使一个无名的书迷来谩骂于我,真是卑鄙至极。”

    “那张铎本来就是个j猾至极的角色,行事只看结果,不问过程。他找书迷来黑你,同时也是为了让其他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可惜读者们居然真的被他蛊惑了,现在《东北晚报》销量猛降,跌幅已经超过十分之一了。报纸上对你的讨伐之声更是不绝于耳,咱们当务之急可得想个办法啊!”

    王诚嘿嘿笑道:“这有何难,他们越是同仇敌忾,大肆批评,我们越好运作。现在媒体们众口一词地指责我宣扬不伦之恋,还具体分析万贵妃带大明宪宗的事。我只需要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异议,表示现在媒体们宣传的风向不对,所刊载的内容会对青少年造成恶劣的影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定会制止他们。”

    周明德知道王诚在京城里的关系,对他所提出的方法很是认同。可问题是媒体们不围攻,不代表读者们会原谅,即便没有人再报道王诚“贼喊捉贼”的事,读者们就会原谅他吗?周明德心里一点底都没用。

    而事情也正像他所料想的那样,王诚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打过招呼后,媒体上关于王诚小说中的思想问题就再没有哪家报社报道了,仿佛从未发生过一样。

    可《东北晚报》的销量却是涨不上来了,好的时候只有一百九十多万,少的时候却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上下浮动很大。

    虽然一干媒体不再刊登关于《龙行天下》中的情感问题,可关于王诚的人品问题,却成了媒体的焦点,各大报纸纷纷撰稿讨论王诚贼喊捉贼的行为,让王诚无可遁形,逃无可逃。他总不能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投诉其他媒体诽谤他的人品吧?要是总署连这个都管,那才叫无耻没下限呢!

    ……

    蒋先诚最近一直忙着图书发行公司的筹备,媒体上的吵吵闹闹他管不到。可当张铎来个华丽的逆转时,还是让他兴奋不已。毕竟如果张铎的名气大损的话,他们这个图书发行公司恐怕就得步履维艰了。

    蒋先诚跟张铎商讨了一些细节后说:“张少,图书发行公司在有一周多就开业了,你那边准备的怎么样了?”

    张铎苦笑道:“最近压力比较大,我也没进行什么准备,反正直接出《神雕侠侣》第一册单行本就好了。”

    蒋先诚一脸凝重的说:“张少,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单行本印刷之后,该怎么发行呢!有松江人民出版社在,我们是不要幻想和新华书店合作的。可除了新华书店,国内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连锁书店的。”

    听到蒋先诚的话,张铎也有点头疼。虽然他之前有钱,却到现在才准备开图书发行公司,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当他经过《天龙八部》热播,在国内红得发紫后,才有了自立门户的打算。原先想凭借自己的名气,即便是不入流的小书店,一样也可以热卖。可经过这次事件之后,他才发现,名气这种东西太飘渺,不够现实。往日里那么多追随自己的读者,在媒体的一番挑拨之后,就弃自己而去了。

    虽然这次风波之中,松江人民出版社发力不够明显,顶多是在背后扇扇风,点点火,可当张铎的图书发行公司成立之后,对方肯定会耍一些手段,就不知道那时的自己能否安然度过难关了。

    张铎说道:“为今之计,也只能去联系国内的图书批发商了,不过现在我有三本书准备出版,你觉得能搞个订货会吗?”

    蒋先诚大喜道:“若是有三本的话,那就好办多了!我知道第一本是《神雕侠侣》,第二本是《书剑恩仇录》,这第三本是那个啊?”

    yuedu_text_c();

    张铎笑着说:“第三本就是《亮剑》啊!”

    蒋先诚惊讶道:“《亮剑》还有小说版?”

    张铎笑道:“那当然,这本来就是先有小说,才改编电视剧的,只是《亮剑》还没发表而已。”

    蒋先诚不解道:“光听说万邦正在拍摄《亮剑》,还不知道它讲的什么呢!”

    张铎说:“这是一本反应军人的小说,主要宣扬的是一种亮剑精神。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现在我们跟松江人民出版社狭路相逢,它的背后更是国内第一大出版社,华夏人民出版社。明知不是对手,我们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让他们见识见识我们的厉害!”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三章 返校准备

    《亮剑》的原著小说是四十五万字,但电视剧拍摄的只是前二十四章,一共也只有二十五六万字。剩下不到二十万字的内容,张铎一早就写好了,只等着自己的图书发行公司成立后再出版。

    而《书剑恩仇录》的内容约为六十万字,可未曾等他动笔,《神雕侠侣》连载便起了风波,张铎最近诸事缠身,身心俱疲,才写了三万字多点,要想等它完本,却要费些时日了。

    可现在《神雕侠侣》的连载已经快到三十万字,蒋先诚已经在申请书号,准备发行第一册单行本。如果要等《书剑恩仇录》的话,怎么也要一个月的时间,公司开业的时间会延迟不说,也影响单行本的销售。而且现在开学在即,张铎答应过苏文恭会回学校一趟,想到这里,便有些头痛。

    “蒋叔叔,我当初没想到你会筹备的这么快,而《神雕侠侣》的连载会出这么多波折。现在等《书剑恩仇录》是来不及了,我过后会把《亮剑》的书稿给你,你先申请书号,咱们开业时,就先推出这两本书吧?”

    蒋先诚听了,心中即有些得意,也有点惋惜。得意的是筹备图书发行公司以来,一切顺利,不仅大大出了张铎的意料,连他自己也有些意外。惋惜的是当初寄予厚望的《书剑恩仇录》,张铎竟然无法及时交稿。原本打算开业推出的三本书少了一本,影响却是要差好多的。

    蒋先诚心中说,小张铎啊,小张铎,你明知华夏人民出版社是“天下第一剑客”,跟它的分公司交手还如此漫不经心,那可就不是你勇于“亮剑”就能赢得啊!

    蒋先诚心中腹诽,嘴上却没有说出来。毕竟今时不同往日,他在张铎手底下混饭吃,当然不能再向往常那样随意说话,这种指责的话语更是不能轻易去说了。

    蒋先诚笑着说道:“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两本就两本,我尽力去做吧。”

    张铎笑着说:“那就辛苦蒋叔叔了,我打算分蒋叔叔百分之十的干股,还请你不要拒绝。这是律师拟好的合同,蒋叔叔只需签过字就可以。”

    蒋先诚闻听,顿时浑身一震,有些结结巴巴地说:“这……这不太好吧,是不是太多了些?”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真的视金钱如粪土。蒋先诚有些清高是不假,可不代表他不喜欢钱。他清高只是不愿意拿不属于他那部分而已。可百分之十以内的干股在他想来,却是应得的。

    张铎在图书发行公司上一共投了五百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