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记者的动荡人生》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分节阅读_46
    “责任自负”的能力吗?真的犯了法找到“家长”头上,即使 把合同摆出来,能推卸得了责任吗?像这种弃商业秩序和商业形象于不顾的企业,其实无异 于一个美丽的姑娘,靠出卖灵魂和肉体而混饭吃。试想,等你把自己的形象糟蹋得贬值了, 再靠什么生存呢?实在是目光短浅,可悲可叹。

    作为一个有辉煌历史的名企业或大企业,之所以能在风雨之中发展到今天,并且其姓氏 有被“买”的价值,靠的无不是堂堂正正的拼搏和实干,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不是用文字能够 表达的。所以,这份用血汗创下的固定资产——姓氏,应该得到万分的珍惜和尊重。当然在 你有足够能力去管理和经营的情况下,可以有选择地发展规模壮大力量,但“子孙”要靠自 己的能力去“生”去“育”,而绝非卖姓氏所得。在“生育”的过程中,也最好有计划有选 择地进行,因为“子孙”多了并非福。

    

    “上帝”并不希望你“割肉”

    最近,一些颇具规模的大商场、连锁店相继开业,又有一些曾经颇有名气的商场相继关 了门,还有一些商场正在“优惠大酬宾”、“半价销售”或打出了“跳楼价”,商家的竞争 已达到了白热化程度。

    竞争,是一种向上的表现,可以相互促进不断完善,在良性循环中达到更高的市场境界 。同时,竞争也是很无情的,很残酷的。市场经济的规律从来都是“能者上,庸者下”,优 胜劣汰,而对这种“不存即亡”的竞争,如果不冷静地端正态度,就可能会损伤自己,波及 他人,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市场秩序。

    像这些商场,先是地理位置的竞争,把风水宝地挤得水泄不通,其次是规模竞争、品种竞争 、环境竞争……,从几百平方米发展到了几千上万平方米,从几千又发展到几万个品种,之 后便是服务竞争、管理竞争,每个商场都要求员工把顾客当上帝,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服务质 量和水平。正因为这些竞争使得商业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是,就目前 的经济形势下,消费水平就这么高,消费者就这么多,任你硬件多好,软件多优,许多商场 仍然门可罗雀。所以,只有在价格上作文章才能立竿见影。

    但是,价格上的文章能做多大,却是有待商磋的问题。薄利多销,可以赢得顾客取得市 场,这是每个商家都懂的道理,而且都力争做到“价格最低”。但是,由于经济实力不同, 进货渠道不同,即使同样的利润价格也会有差异,还不算地租、装修、空调用电等费用的不 同加上去的部分。于是,连一些生活必须品和日常用品,摆在不同条件下的商场里价格也不 同,在客观费用少的商场里会有微利可赚,而购物条件较好的商场里可能就会亏本,这里像 居家过日子一样,也需要精打细算。据一些国营大商场的老总介绍,按常规进货渠道进来的 大众化商品毛利也不过是百分之二十左右,退去税收和员工的工资已所剩无几了,若是再有 其他费用就肯定会亏本。

    商场作为一种商业行为的存在体,不能“唯利是图”,但也必须“有利可图”,亏本的商场 能维持多久呢?许多货比三家的顾客已经反映:半价商场不半价,跳楼价也不过是成本价, 买二送一也只是 “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是质量有点问题,就是要过保质期……

    作为消费者,当然希望花最少的钱,得到最高的回赠,但每个人都懂得商品流通是怎么回事 ,懂得商业体系的属性是必须有钱可赚,他们并不希望这种混乱的竞争环境把人搞得不知所 措,更不希望商家们继续“割肉”直至死亡。

    

    岁末面面观

    冬去春来,我们一年又一年地经历着每一个岁末。

    在岁末的关口,“话说麦科特”的论坛也已近六十期的“大龄”了。这对于一个报纸的 专栏来说,无论办得水平如何成功与否,总有一些成长的喜悦。尤其当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或引起了读者的争议的时候,我们就更感到了责任的神圣和重大。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 们将扬长避短更加努力,把这片商海里的言论文化园地,办得更有力度,更有生机。同时, 也希望商界同仁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和帮助。

    新年,这个传统的重大节日,在给人以喜庆的同时,往往也会给人凭添些许感慨和忧 患。一年,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的果实是甜、是酸、是苦或是辣呢?许多人自己也说不出所以 然来,而明年又怎样去耕耘、去收获,就更是未知数了。我们不妨走马观花地看一看。

    某国营大企业经理,有着二十多年工龄和十几年“官龄”,前些年在计划经济中,他还 是锋芒人物,而且人缘好,懂得尊敬上级关心下级,每年都能领回几个与先进有关的荣誉证 或奖状锦旗什么的。但是,现在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形势和同行业强手如云的激烈竞争,他 一个上有“婆婆”下有“媳妇”的国营机制企业,就显得举步为艰力不从心了。公司负债累 累,他个人自然也是囊中空了,甚至“年,用什么过”也成了问题,“可以不吃不穿,还能 不来往?”但是,他除了唉声叹气似乎也别无选择。他住的是公家的“官”房,捧着的是暂 时还很“铁”的饭碗,他不舍得也没有办法扔掉这多年创下的“政治地位”。当问及明年的 打算时,他说:“走一步算一步了!”

    目前,此类处境的大有人在,一些单位的不景气严重影响了员工的信心和集体观念。他 们有的早已耐不住“清贫”,但“下海”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所以,上班成了一种形 式,心不在焉;有的人托亲靠友下到“海”里,但由于经验不足或没赶上合适的“潮水”, 扑腾得精疲力尽,得不偿失,只好上岸“吃斋饭,观潮涌”。这样,使得企业人心涣散,经 营也就恶性循环,怎会不被市场淘汰呢?反之,如果这些人的精力都集中在同一条战线上, 那企业肯定是另一番景象,其经理也不会如此消极。

    近日,也与路边一满脸污垢、满手老茧的修鞋匠交谈。得知他在农村有妻子和五个孩子 ,他外出挣钱,妻子种田,孩子大的看小的。他最开心的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